编者按: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博罗县民政局结合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开展“赓续红色基因,弘扬地名文化精神”地名文化宣传活动的部署和群众所盼,开展“赓续红色基因,弘扬地名文化精神”活动,并将其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抓紧、抓好、落到实处。为了开展好这项工作,博罗县民政局组织了当地的文史专家、学者和局工作人员,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收集、整理编印《博罗地名故事》。其中,红色风云篇章就是专门收集整理了红色地名故事,弘扬革命传统;以感染力强的红色故事为载体,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宣传博罗红色地名故事。今起,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头条APP将陆续刊发“博罗红色地名故事”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大榕树位于原博罗县城影剧院门前。据《博罗县文物志》记载:这棵大榕树有几百年历史,从大革命时期直至解放后数十年,这棵大榕树下一直是革命者和群众进行宣传演讲活动的阵地。1925年,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二次东征时,被聘作军事顾问的苏联罗加觉夫将军和周恩来(时任政治部主任)曾在大榕树下的坪台上演讲马列主义真理。抗日战争时期,博罗战时工作团、东江华侨服务团博罗队的队员都先后在大榕树下以演戏、唱歌、等形式,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解放后,各个革命运动的宣传活动,都在此榕树下进行。榕树下先前是一片开阔空地,占地面积约25平方米,后来曾筑建过“中山亭”,解放后废。该大榕树是革命史上难得的见证物。1985年被列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罗阳革命演讲地旧址。
1925年10月9日东征军先遣队先期抵达博罗城,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随后,10月10日,周恩来就率东征军宣传总队抵达博罗,受到博罗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时县立中学学生列队手持小旗,鸣炮欢呼;城镇居民欢呼雀跃四面涌来,箪食壶浆。欢呼声、鞭炮声经久不息。
东征军行营设在博罗县城,周恩来等驻扎在罗阳书院,并在此与蒋中正等召集高层将领研究攻打惠州等战略部署。周恩来等安顿在罗阳书院——博罗国民第一小学的教工宿舍。罗阳书院是当时县城一处比较幽静的地方,博罗的社会贤达出于对东征军的一片敬意,把周恩来、蒋中正安顿于此。周恩来住在当时教导主任刘程九那间房,蒋中正住在校长谢鸿恩那间房。周恩来和东征军其他将领的战马就拴在住地附近塘滩的木棉树下。博罗县藉的东征军战士韩家仁守卫大东门,为周恩来等东征军领导做好保卫工作。
东征军驻扎博罗城期间,周恩来曾在国民第一小学球场(罗阳书院)、韩家老屋巷逸叟祠堂门口地坪、中山公园大榕树下等处发表演讲,宣传革命思想,号召博罗人民起来革命,和革命军队合作,打倒反动军阀,打倒列强,解救人民,谋求广东的统一和长治久安。博罗县城老人苏扬旺、韩永祯都曾亲耳聆听过周恩来的演讲。
周恩来每次演讲,都吸引了几百群众前来围观倾听。他在演讲前先教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等歌曲,结束时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还给围观的小朋友分发“切酥”饼干。
周恩来在驻留博罗城期间,还访问了博罗城的知名人士苏扬旺、韩永祯等人,了解博罗的县政和民情,征求对第二次东征的意见,并动员民众投奔革命,参加东征军。
第二次东征取得胜利后,广州国民政府任命周恩来为东江各属行政委员,主持惠(州)、潮(州)、梅(州)地区25个县的行政工作。周恩来主政东江,首先实行民主政治,建立各革命阶层的联合政府;其次是革新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三是废除苛捐杂税;四是禁绝烟赌;五是清除匪患;六是为民兴利,造福社会。周恩来主政东江仅4个月,虽然时间不长,但他的革命主张和施政方略,对博罗及整个东江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时,博罗各地社会治安良好,就是周恩来主政东江绩效的体现。
东征的胜利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不但促进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为北伐战争的进行打下了基础,而且也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也对博罗工农运动的开展,对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节选自文章:《东征春风,周恩来播下火种》中共博罗县委党史研究室)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李燕文 整理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