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罗浮山山脉,向象头山、桂山伸展,在杨村、柏塘之间,丘陵逶迤连绵。从柏塘圩往东北方向走四五公里,有一个高约二百米的山头。山顶上长着三棵苍翠挺拔的百年老松树,当地民众称这座山为“三棵松”。1945年,在博罗县柏塘镇石岗村发生了一场战斗——三棵松战斗。当年这场战斗,确保了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在罗浮山的会议顺利召开。
三棵松战斗遗址。
东江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王作尧命令第三支队队长彭沃、政治委员陈一民率部从罗浮山经新塘向柏塘方向推进,然后绕到柏塘北面、东面的大岗岭、鸡麻岭和观音山一带布防,从两个方向阻击来犯之敌。
第一大队担任第一线的防御任务,在左从“三棵松”,右至“独立松”一线制高点挖壕据守。
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第三小队,防守“三棵松”高地。小队长洗根,政治服务员丁顺强带领三个班28名战士,在“三棵松”山顶挖掘了环形战壕,全小队分成八个战斗小组,一挺机枪、两支冲锋枪、二十二支步枪的装备,准备同来犯之敌打一场硬仗。
7月14日上午8时,敌人兵分两路,一路从杨村新前、合水向我正面阵地开进;一路从公庄经显村、赤水洞奔袭我一线左翼阵地制高点——“三棵松”。杨村新前、合水方向之来敌,受到我部迎头痛击,双方打得十分激烈,冲锋喊杀声及枪炮声,阵阵回响,泣神惊天!敌人无法突破正面阵地。
上午9时许,进攻“三棵松”的顽军逼近阵地对面的油茶山、档耙山和摩梳坑山,对洗根小队阵地形成了半月形包围。油茶山顺着山窝与“三棵松”相连,档耙山和摩梳坑山与我军阵地对峙,距离约 200 米,中间只有一条小山沟和一片狭小的稻田隔开。
不一会,顽军从油茶山沿着山窝向“三棵松”直扑过来。
敌人依仗人多势众,在猛烈炮火掩护下,边叫喊边向前冲击。
敌军指挥官大声喊着:“弟兄们,冲呀!冲上去有赏!”
当敌人进到百米之内时,小队长洗根一声高喊,战士们拉动了手上的引线,“轰轰轰”几声巨响,走在前面的顽军,一个个被炸上了天,残躯断臂到处横飞。接着,机枪、冲锋枪、步枪一齐怒吼,密集的子弹向敌群倾泻。敌人“倒泻箩蟹”(满满一箩筐的螃蟹翻倒在地上,螃蟹自然会四下逃散。形容混乱、杂乱而无法控制的场面)般四散逃窜,阵地前留下十多具尸体。顽军第一次进攻被打退了。
敌人像受伤的狼一样,以百倍的疯狂组织了第二次进攻。他们在油茶山两侧架起迫击炮,对着山顶狂轰滥炸。
“三棵松”阵地前的鹿砦全部被摧毁。
机枪掩体被掀翻,小队长洗根和机枪手吴暖被压在炸塌的掩体下。在此危急关头,共产党员、政治服务员丁顺强带领几名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几个鲤鱼翻身后,跃进被炸塌的机枪掩体,搬去压在上面的石块和树干,将洗根和吴暖救出来。可是吴暖负了重伤,洗根牺牲了。年仅26岁的洗根,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转战东江南北,几度重伤濒死。今天,却牺牲在顽军制造的内战战火中。政治服务员丁顺强抑住悲痛,抹去机枪上的尘土,大喊一声:“同志们,坚决守住阵地,为小队长报仇!”于是,小队的机枪、冲锋枪、步枪喷出一连串复仇的火焰,又一次把敌人压至半山腰,无法靠近。敌人的三次进攻被打退了,而第三小队也伤亡过半。
此时,在离“三棵松”大约三千米的观音山下,第一大队紧急派第一队副队长陈苏带一个小队驰援“三棵松”。他们匍匐前进,从“三棵松”两侧山边迁回接近敌人。敌人发现我增援部队,立即调集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组成火力封锁线,堵截增援部队。增援部队使用的都是轻武器,多次冲锋都没能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无法到达“三棵松”阵地。
到下午13时许,守卫的勇士们已打退了敌人六七次进攻,“三棵松”阵地,尘土飞扬,硝烟弥漫,树枝横飞。
战斗到下午15时许,小队的弹药已快耗尽,而增援部队因受阻不能到达,跟上级又失去了联系。此时,临时担任指挥的共产党员、第一班马班长当机立断,与第二班正副班长紧急商定召开党小组会议。大家认为,顽军已被拖住六个多小时,阻击任务已基本完成,为了保存力量,伺机再战,决定分批撤离阵地。
谁负责打掩护?大家都争着留下来,争论不休,相持不下。
“听我的!”马班长指定第二班冯副班长带领四名战士掩护。
冯副班长:“保证完成任务!”他握着拳头,大声喊:“只要我们还剩一个人,也要拖住敌人,掩护同志们安全撤退!”
“我走不了,要打掩护,死要死在阵地上。”头部受重伤的陈副队长发出微弱的声音。
撤退的,留下掩护的,他们紧紧地拥抱着!
“你们放心走吧!”
“我们撤出后,一定与主力部队接应你们!”
第二班冯副班长带领掩护撤退的几名战士,在战壕的西段向油茶山敌人阵地开火,把敌人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这边来,以掩护同志们尽快撤退。
穷凶极恶的敌人听到山沟枪声后,立即反扑过来.……
马班长带领撤退的同志,沿着战壕集中到敌人火力比较薄弱的东北面。当掩护同志向敌人开火时,他们立即跃出战壕,朝山沟的稻田滚去。盘踞在档耙山和摩梳坑山的敌人发觉后,子弹像雨点般扫射过来,不少战士中弹倒地。到达山沟时只剩二班长黄秋、战士温发和另一名战土,他们以稻田为掩护,艰难地向大队部方向后撤。此时,巧遇第三小队一个班前来增援,仍被敌人的炮火打得抬不起头来。就在这危急时刻,正好支队派来的曾连中队及时赶到,用重机枪火力压住敌人,掩护他们撤退。
当黄秋三入撤到安全地带时,“三棵松”阵地的枪声突然停止,接着,是“轰轰轰”几阵手榴弹的爆炸声。
黄秋等人意识到,留在阵地上打掩护的同志,在弹尽粮绝的危急关头,与敌入展开白刃战,最后拉响两枚手榴弹,与阵地共存亡了。
“冯副班长......”
“各位好兄弟!”
望着“三棵松”阵地上空滚滚的浓烟,他们大声地喊着。
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朝“三棵松”的方向默默地致哀。
“三棵松”战斗,我军一个小队28人(其中5人是共产党员),勇敢顽强地阻挡了顽军正规部队一个团兵力多次的进攻,浴血战斗六个小时,使顽军受到很大的伤亡和消耗,不得不于次日从柏塘撤走。第三支队随即收复柏塘。洗根小队为确保罗浮山会议的顺利举行,作出了重大牺牲。
空旷的森林里,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三棵松”的山脚下,28座新坟墓插满了鲜花。
王作尧、杨康华(政治部主任)等领导率领战士们默默地站在坟墓前。
王作尧:“兄弟们,我的好兄弟......”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
战士们泣不成声。
“砰!砰!砰!”王作尧举起驳壳枪向天连发三枪。
杨康华等人将一杯杯酒洒在坟前,然后站起来,缓缓地取下军帽。
战土们都取下了军帽。
苍郁的群山在低头默哀。
清澈的溪水在轻声鸣咽。
2007年,三棵松保卫战遗址列入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名。2008年,县人民政府在山下竖立石碑,纪念此次战役。
(作者:毛锦钦 《喋血罗浮》)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