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城区倾力激活唤醒红色资源

  日前,“走读百年惠州”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惠州惠城区,由“市民+记者+专家”组成的民记走读团,走访了飞鹅岭公园、中山公园、梅花馆等革命遗址,追寻先辈足迹,追忆烽火岁月,感悟革命真谛。

  惠州当五岭之东,壤接闽潮,地连汀赣,南临大海,扼广州东南门户,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近代以来,惠州这片土地战事频密。其中的国民革命军东征,尤为全国瞩目。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深植于鹅城这一方水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惠州人。

  岁月流转,惠城区烽火遗迹众多,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大规模城市化,红色历史文化遗存正承受不断冲击。好消息是,目前惠州正在对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全面保护。惠城区文广旅体局负责人透露,将下更大功夫激活唤醒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历史文化游径,将散落的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相信不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市民感受到“活”起来的红色文化。

  走访一

  飞鹅岭堡垒战壕保存完好

  东征军将领曾登高视察指挥

  4月20日,适逢谷雨带来了惬意的清凉,飞鹅岭树木葱茏,空气清新。一大早,不少市民或结伴攀登或相约前来打羽毛球。更有不少游人慕名而来,站在山顶览胜亭,放眼远眺,湖城美景尽收眼底。

东征战士群像石雕

  记者从南门拾级而上,沿路可以看到革命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堡垒和战壕等遗迹,这些遗迹表面附着暗褐色的苔藓,深深的壕沟相连,保存完好。在山顶广场,矗立着一座东征战士群像石雕,颇为壮观,石雕上有聂荣臻元帅1989年4月的题词“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士”。石雕后面,有近年修建的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刻有241位烈士英名。

  飞鹅岭紧邻惠州西湖,坐落在南湖西面,西连螺山,三面环水。《惠州西湖新志》记载,岭高75.6米,面积约6.5公顷,山势如鹅张翼,是惠州古城天然屏障。因此,惠州民间有谣谚云:“铁链锁孤舟,浮鹅水面游。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

  如此重要的地点,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惠州自建城之后抵御了多次大规模进攻,有“岭东天堑”之名,直至东征才被攻下。回溯到1923年,为肃清东江的陈炯明军阀势力,以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孙中山组织了围攻惠州的战斗,并登飞鹅岭视察。惠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涛介绍,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发动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时,飞鹅岭作为惠城西南制高点,东征军将领登上飞鹅岭,实地察看惠州府城。最终,经浴血奋战,于10月14日下午4时,东征军历经30个小时的攻城战斗,以牺牲官兵241人的代价攻下惠州城。

飞鹅岭上堡垒和战壕等遗迹保存完好

  刘涛介绍,飞鹅岭是国民革命军东征的重要遗址之一,见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战例,在惠州乃至广东近代革命斗争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至今,飞鹅岭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革命教育意义。1984年,飞鹅岭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公布为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然而,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飞鹅岭众多遗迹缺乏标识介绍。如圆形的堡垒周边无任何介绍,仅有一个“爱护景区环境 遵守旅游秩序”的牌子。事实上,抗日时期,这里还曾经发生过百余名学生军浴血奋战,掩护民众撤退,最后尽数牺牲的壮烈故事,但至今鲜为人知。游客李小姐建议,如果能够增强推介和宣传力度,在革命旧址上创新多种形式传播事迹,“人们可能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走访二

  中山公园将进行联动活化

  东征大捷后周恩来伫立激昂演讲

东征军攻克惠州城后,在中山公园举行祝捷大会(翻拍)

  地处惠州市区中心,中山公园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随处可见老惠州人坐在树下或亭下聊天喝茶,闲暇自在。当天,记者看到公园多处围起警戒线,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掘施工。原来,这个面积只有1.5公顷的小小公园里,竟保存着隋代遗留下的隋井、隋唐居住遗址、宋碑、数百米长的明代城墙、清亭等丰厚的历史文物古迹,可谓是难得的“惠州历史风景线陈列馆”。

  近代史上,中山公园更是国共合作重要史迹群。在望野亭的空地前,几棵大树枝叶繁茂,高大挺拔,一旁竖立着“东征遗址”的惠州市文保单位石碑。据惠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1925年10月15日,国民革命军攻克惠州。翌日上午就在此举行了军民联欢大会,下午则举行了追悼攻惠阵亡将士大会。周恩来等发表了演讲。

中山公园周恩来演讲处

  军民联欢会上,周恩来说:“东征的意义是解除群众疾苦,统一广东,扶助工农,联合苏联,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话刚说完,群众齐声高呼。追悼大会后,周恩来对跟随他负责宣传工作的肖鹏魂说,要做后方群众工作,通过政治宣传来发动群众,支援前线。这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在惠州活动的历史。

  惠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大革命时期,周恩来曾在惠州各地向人民群众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号召群众起来革命,打倒军阀、打倒列强、解救人民,谋求广东及全国的统一;周恩来担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让革命的种子在东江人民心中生根发芽,从此以后东江人民自发组织起来,革命意识不断提高。

  “如今中山公园遗址已经是广东省文旅厅革命历史遗址游径重要点位之一。”惠城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正在进行前期的调研摸查工作,接下来论证可否以“府城文化”及“孙中山革命历史”等为主题对望野亭、中山纪念堂、廖仲恺先生之碑等文物进行联动活化利用,让这些革命历史遗址以历史文化游径的方式展现于世。

  走访三

  梅花馆静伫深巷有人居住

  重压迫害之下张友仁力保“东团”

梅花馆静伫深巷

  距离中山公园不到一公里,顺着金带街的指示牌,记者走进一条不足一米宽的巷道。穿过曲折狭窄的小巷,一栋两层高的青砖老屋立于眼前,这就是梅花馆。据《惠州文物志》记载,梅花馆始建于1932年,因门前立着刻有梅花的石碑而得名,是近代方志学家、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友仁的祖居。

  远远望去,如今房屋已有些破旧,墙上长满青苔,大门左侧立有“梅花馆”的省文保单位石碑。走进梅花馆,屋内干净整洁,物品放置规整,充满着生活气息,只是破裂的墙缝和掉漆的木屏风难掩颓败。厅后是一个天井,天井右侧一排红砖台阶通往二楼。二楼走廊的镂空围墙已有破损,部分墙面开裂,楼面铺着条形木板,走在上面咚咚作响。走廊一侧有水泥楼梯通向阁楼。二楼门楣上拱形的装饰仍清晰可见,显示出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看得出曾经很洋气。

  梅花馆不仅是张友仁的祖居,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的活动旧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统一战线的见证!”惠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8月,香港、澳门同胞和海外华侨组织的回乡服务团体开始回到东江地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因地理位置重要,惠州成为各种抗日支援团体的活动地之一。

  1939年4月,由南洋惠籍华侨成立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团部从淡水迁来惠州,团长叶锋找到了张友仁,张友仁热情接待并安排“东团”成员到金带街梅花馆家里住下。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友仁将梅花馆让给“东团”办公与住宿。当国民党当局迫害“东团”时,张友仁不惧恐吓,还把“东团”的“两才队”队员安置到西湖畔的别墅“荔晴园”内,积极营救副团长刘萱等人脱险,保护了“东团”。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惠州积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东江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也为东江党组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大多数成员后来加入到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队伍中,为东江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继续做出贡献,许多人后来成为东江地区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

  后来,梅花馆命运多舛。遭日军轰炸,破损过半,张家花了近两年时间才将其修好,院子里的草木和金鱼池也相继被毁,两侧加建民房,院子只剩狭窄的空间,住户也只能通过一条小巷进出。相比于梅花馆,“荔晴园”更让人唏嘘,1941年5月,惠州第二次沦陷,日军进驻“荔晴园”,并放火焚烧了“荔晴园”。

  如今,西湖畔“荔晴园”无处寻觅,梅花馆犹静伫深巷。作为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部办公旧址,梅花馆保存尚好,是抗战时期惠州地区抗日救亡团体活动的历史见证物,是一处重要的革命史迹,对研究惠州革命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201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走访中,记者看到了70多岁的杨婆婆居住在梅花馆中。据她讲述,张友仁是她的亲戚,她从结婚一直住到现在好几十年了。近一两年来,她明显感觉到这里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有些游客甚至来自东北等地。在人们的关注下,去年12月,惠城区文广旅体局投入十余万元,按照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标准对梅花馆的用电线路进行改造。惠城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金带街二期改造工程即将启动,会对梅花馆进行重点修缮以及活化利用。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唐源泽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