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先生教育子女:人生最重是精神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林海生 白瑞强

  每年清明,在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不少惠州人都会不约而同在山下的纪念碑前摆上鲜花,纪念碑碑文(下简称“碑文”)书:“先生姓廖氏,讳恩煦,字仲恺,以字行,广东惠阳县鸭仔埗村(今幸福村)人也……先生以中华民国纪元前三十四年三月十日生,生十七年始归国,于国学已明澈……其时中国积弱,外侮荐至,士多发愤求学于外国。”碑文所说的廖氏先生,正是廖仲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强调,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廖仲恺作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在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以其天赋异禀的理财能力,使当时的广东财政由一个烂摊子走上正轨,为革命军积累了物质基础。对于家乡惠州而言,廖仲恺的精神仍在传承,他支持和捐助了惠平公路(广东首条公路)的建设,仲恺高新区也因他而得名。当下,惠州正在建设文化强市,廖仲恺先生的精神在文化强市建设中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仲恺中学廖仲恺雕像 惠仲宣供图

  【壹】

  “愿效微力”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1877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侨商家庭的廖仲恺,年少时因父亲病故,随母亲护送灵柩回到了故乡惠州,拜家乡之硕儒梁缉嘏为师学习经史策论,开始了求学之路。1896年,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又名维杰),入读香港皇仁书院,并于次年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

廖仲恺(右)始终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 惠仲宣供图

  1903年,廖仲恺与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求学过程中,夫妇二人结识了孙中山,被孙中山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与信念所打动,以一句“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加入同盟会,踏上了民主革命之路。对此,碑文也有记载:“乙已之岁(1905年),孙先生文至东京,集十七省革命同志,组织中国同盟会本部,其尽瘁于国民革命自此始。”

  在日本期间,廖仲恺的家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他们不仅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还相继翻译了一些早期社会主义学说并在《民报》上发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广东成立军政府,廖仲恺任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在南北议和期间,廖仲恺任南方革命政府代表,恰巧他的哥哥廖恩焘(曾任清政府外交官)也被袁世凯指派为北方代表。兄弟俩各表一方,在谈判桌上对峙,一时传为新闻。

  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廖仲恺受孙中山先生指派,多次到天津、吉林与法国社会党人联系和从事发展革命势力的活动。当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廖仲恺随孙中山先生一同抵达广州,担任广东省军政府财政司长,大力治理财政,不仅为广东省军政府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也为后来革命政权的重新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4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廖仲恺被推举为中华革命党的财政部副部长。此后,他长期奔走于上海、广东等地,组织反袁、护法斗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廖仲恺大赞十月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深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鼓舞和启发,廖仲恺同朱执信等创办《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和《建设》杂志,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孙中山学说。1919年,他坚决拥护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积极参加联俄联共相关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受孙中山委派,廖仲恺两次与苏联代表越飞在日本会谈,促成《孙文越飞宣言》发表,确定了联俄联共的原则。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人出席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廖仲恺在大会预备会议上,代表临时中央执委会作了《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上的报告》。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廖仲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不久又被推为中央常务委员,后又兼任工人部部长。

 

廖仲恺 惠仲宣供图

  【贰】

  任职广东支持惠州建成省首条公路

  1911年初,身在吉林的广东青年廖仲恺写了一首思归词《菩萨蛮》,词中这样写道:“拥衾寻梦睡,梦也无处寻,便许到家乡,楼头少靓妆。”当时的廖仲恺可能意料不到,革命风云突变,在武昌起义炮火的催促下,不久后他就回到了广东故土。

  1911年11月9日,在全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广东省“兵不血刃”地宣布和平独立,成立军政府。廖仲恺的广东同乡兼好友、同盟会元老胡汉民被推举为广东都督。根据胡汉民的提议,军政府下设军事、财政、民政、司法、外交、实业、教育、交通等八部,分别设部长和副部长等职。同年11月,廖仲恺应胡汉民邀请,担任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一职,部长是当时的富商、同盟会会员李煜堂。

  随后的几个月里,他以财政部副部长的身份尽心尽力地协助李煜堂开展广东财政工作,当时的广东财政问题尤为困窘。一是清朝两广总督张鸣岐在任时就极尽所能搜刮民财,在逃跑时还将广东库银卷走,国库空空如洗。张鸣岐还自鸣得意地说:“革命党即得广东,不能守三日也。”二是军政府刚刚成立,百业待兴,需要大量的财政作为支撑,但是当时财政来源又极为匮乏,财政问题异常突出和棘手。李煜堂后来描述当时的困境称“吏役逃亡,席卷饱矣;管钥虚设,库空洗矣”,“加以民军抵省,累万盈千,饷需逼迫,急于星火”。

  面对如此困境,廖仲恺在征得广东都督同意后,廖仲恺和李煜堂采取了劝国民募捐、发行债券借饷、流通前清货币等措施来筹集军费。据相关文献记载,在廖仲恺担任财政部副部长的5个月里,财政部在广州总商会等认可支持下,先后从前清藩库、银行等处,提取大清旧纸币1223万余元,加盖财政部大印后,逐月流通于市面。这期间,财政部还成立了筹饷局,向海内外发行有息债券借饷,同期借饷达327万余元;同时,他们还发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捐款126万余元。半年时间里,廖仲恺等人克服了财政危机,广东军政府的军政开支基本能够维持,这对于稳定广东军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革命政权建设得以逐步走上轨道。

  1913年,廖仲恺因“二次革命”形势逆转,他推行的地价税契法案半途而废,再度来到日本东京,其后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他随孙中山回国,此后奔波于沪、粤等地,协助孙中山组织革命力量。《惠州市志》载,1917年,随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9月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署总长职。1921年5月,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的革命政府组成,廖仲恺出任财政部次长(代理部长),后又兼任广东省财政厅长,全力整顿财政。

  在整顿财政的过程中,廖仲恺一直心系家乡惠州的发展。《惠州市志》载,1920年11月,惠州至开平公路开工,次年5月通车,全长39公里。此路属民办公助性质,省财政厅长廖仲恺赞助,省粮食厅拨出赈款10万元作为工赈费用,实行“以工代赈”。此路名为惠平公路,桥涵载重15吨,基本上由归善至平山古驿道改筑而成。1921年5月1日先通车至马安,1926年筑完至平山。在此之前,惠州没有公路,只有驿道。这不仅是惠州首条公路,也是广东省最早通车的一条公路,被誉为“吾粤汽车路通之始终”,开创了广东近代公路交通,对广东各县修筑公路影响很大,起了开导和推动的作用。

1914年,中华革命党在日本成立时留影,廖仲恺(一排右二)任该党财政部副部长 惠仲宣供图 

  【叁】

  教诲子女“人生最重是精神”

  梦醒、承志双双投身革命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廖仲恺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也正是因此,他成为了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眼中钉。

1909年,廖仲恺、何香凝与儿女廖梦醒、廖承志在东京合影 惠仲宣供图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前往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会议途中,被国民党右派豢养的暴徒刺杀于中央党部楼前,未曾留下遗言。然而,他在1922年身陷囹圄的时候,曾写下了教育子女的诀别诗《诀醒儿、承儿》。

  “女勿悲,儿勿啼,阿爹去矣不言归。欲要阿爹喜,阿女阿儿惜身体。欲要阿爹乐,阿女阿儿勤苦学。阿爹苦乐与前同,只欠从前一躯壳。躯壳本是臭皮囊,百岁会当委沟壑。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尚有一言须记取,留汝哀思事母亲。”《诀醒儿、承儿》中的每一字,都在教诲儿女不忘革命先烈的遗愿,勤学苦练,不断上进,寄托着革命志士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

  “人生最重是精神”,一句素朴警策,也是廖仲恺一家的写照。廖仲恺被暗杀后,何香凝继承丈夫未竟事业,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宣告:“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父母亲言传身教影响了一双儿女。廖梦醒和廖承志踏着父母的足迹,也投身到革命事业当中。

  儿子廖承志之名寓意“继承革命先辈们的志向”。青少年时代,廖承志就跟着父母,为革命在日本、广州、上海等地奔走。1928年,廖承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实现祖国的统一事业中,在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女儿廖梦醒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追随孙中山、宋庆龄,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军阀的革命斗争。1930年廖梦醒与李少石结婚,并在香港建立秘密交通站,负责中央苏区和党中央所在地上海之间的联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对外宣传机构“中国工人通讯社”中担任英文翻译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廖仲恺的革命事业与精神,不仅影响了家人,对家乡也有很大的影响。《惠州市志》载,1925年(民国14年)9月16日,中国国民党惠阳县党部组织惠州各界3000余人,在惠州公园举行追悼廖仲恺大会,会后绕府、县两城游行一圈。

  1935年,廖仲恺的遗体被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侧。在他的故里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则建有廖仲恺先生纪念碑,碑文中叙其生平及事迹。现今到碑前,可以切身感受到廖仲恺追随孙中山、为革命事业奔走,毕生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份爱国主义精神也一直在惠州大地上传承。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