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横槎田心桥具网红气质:厚十几厘米曾过几吨重板车

[报料热线] 2831000

   横槎,与舟有关,与水有关,自然也就与桥有关。在古代,横槎两侧群山草木丰茂,水源众多,汇集到村中,形成众多的溪流,这些溪流在灌溉农田、滋养果木的同时,也为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因此在重要路段造桥,成为村民的共识。

  巨石斗拱高头桥

  在黄坑村的黄氏宗祠禾坪外,散乱地堆放着众多巨大的石条,这些石条是麻石质地,长短不一,大小各异。大部分是正方体,最小的也有四五米长,直径超过40厘米,重达千斤;较大的则有七八米长,重达数千斤,有些则淹没在泥土之中。

  这些石条,有的上面带着明显的水冲痕迹,破损较多;有些则显得光滑细腻,被岁月磨洗得平顺晶莹。部分石条上还有八棱的榫头,粗犷中带着细致。据村中的长者介绍,这是村口一座古桥的建筑构件,这座古桥横亘于横槎水上,至少在清代已经存在了,因桥面比较高,故叫高头桥。虽然是斗拱石桥,但是桥面却是平坦如砥,过去是连接村口和圩镇的咽喉要道。

  随着汽车的普及,后来在村道拓宽过程中,这座曾经平顺的古桥成为往来交通的限制,村民不得已,只能将桥拆了下来,一部分构件用来修筑另外一座较短的桥,另外一些则堆在祠堂外面留作他用。

  这期间,也曾有人想收购这些古老的桥梁构件,用来建民宿。但是村民都婉拒了,他们依然希望这些建筑构件能够留在村口祠堂外,为子孙后代追念先人的智慧留下一些痕迹和实物。 

横槎村的“网红桥”田心桥。

  网红气质田心桥

  在横槎石田村民小组,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流两边稻浪阵阵,远处群山绵延,三两人家,错落期间,一派田园风光。

  在这条小溪上有一条六七米长的小桥。小桥厚不过十几厘米,横亘在溪流之上,远远望去,仿佛薄如蝉翼,而且一个桥墩都没有。穿过稻田,走上小桥,仿佛即刻就要断裂开来,让人有些紧张。桥上用碎瓷片贴成一行字:“建于1975年”。而今已过去40多年,山风拂过,流水冲刷过,小桥依然坚固如新。

  今年86岁高龄、熟知横槎掌故的石田村老人吴陈璋介绍,在过去,这座桥上曾经走过几吨重的大板车。这条看似平静的小溪,在夏秋暴雨时节,往往会形成五六米高的洪峰,裹挟着朽木杂草,冲刷而下。经历无数次山洪,桥梁依然坚固无比。

  穿过小桥,便是吴氏宗祠,祠堂周围修竹生幽,面前开阔。祠堂悬山顶,人字山墙,正脊雕有精美的葡萄图案,寓意多子多福,横梁画有石榴,寓意子孙满堂,体现了讲究开枝散叶、瓜瓞绵绵的宗祠文化。

  横槎石田村民小组吴氏,由龙华镇马嘶村石夫头村民小组迁入,始祖为吴子善,村民保存着民国时期手撰的族谱。自民国三十三(1944)年起,每一年都在族谱上写上新生男孩的姓名,谓之“报新丁”。这本族谱,记载着吴氏家族的繁衍兴盛。1955年,因遭遇洪水浸泡,重新抄录一部族谱。族谱均为手抄本,字迹工整清逸,除了详尽记录石田村吴氏子孙姓名之外,还记录了祭祖时间、地点和物品。族谱里明文规定:“祀首所办之糍务要精洁,倘有或生或赤或宿不洁净者,罚糍十斤,以警后来”,足见族风严谨。

  这本族谱是吴氏宗族文化的物质承载体,是团结和凝聚宗族力量的纽带,记载着一个宗族的发展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分享到: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