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龙华西溪:以笋杨名 “忠字楼”表达对党的爱戴

[报料热线] 2831000

    西溪村地处龙华镇西北部,东至黄瑶洞,与龙江镇相接,南邻茶胡村,与麻榨镇相望,西至高沙,与永汉镇相邻,北接龙潭新寮村,与左潭镇相接。全村土地总面积有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1489亩,人均耕地0.71亩。山地面积有41200亩,森林覆盖率达89.8%。

  西溪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分别为:上桥、下桥、高田、双坑、锡圳冚、老沙、新沙、小岭、西坑、角边。该村共437户2100人,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主要有陈、刘、李、苏、姜、黄等姓氏。

  西溪村以盛产优质的竹笋闻名于世,近年来,西溪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农民通过种植西溪笋、养殖胡须鸡实现增收。2019年,西溪村上榜2018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在古代,西溪不仅是一条河流,也是一个地域单元。这个片区处在龙门县西南部,省道353与广河高速之间的山地峡谷地带,人们根据西溪流水走向,将上游至源头称之为上西溪,如今属于龙潭镇;将下游称之为下西溪,属于龙华镇,也就是现在的西溪村。

  西溪水虽然径流不大,但却是这里的母亲河,也成为这里的品牌与标志。犁头尖、牛皮寨、帽子峰、崖岩山等群山雄伟壮丽,环绕着西溪,使得小溪长年不涸,碧水潺潺。先民们携家带口,或冶铁炼锡,或伐竹烧炭,自明代中后期开始,次第定居于此。

  从龙华镇政府出发,经过十多公里的山路,车子在宽阔的大道上行驶了四公里左右后拐入乡间村道,道路虽然相对狭窄,但两边满是碧绿的翠竹,长长的身子都往路中间倾斜着,形成一个拱形的竹荫道,蜿蜒曲折,一直往前伸展。大约爬了四公里的山坡,车子进入漫长而曲折的下坡,一路上小溪若有若无,穿插在竹林和峡谷之间。

  行走在这样的路上,即便是有多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必须全神贯注。在车子驶出竹荫绿道后,眼前豁然开朗,三五人家错落分布于竹林之间,鸡犬相闻,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这里便是西溪村。

  如果说龙门县是“群山之地”,那么西溪算是群山之心。茂密的竹林生长在西溪两岸,田畴、院落、群山都沿着西溪两边展开,村民或洗蔬果、灌田园、摸坑螺都离不开西溪,西溪成为这里的地名,也成为一代又一代西溪人的回忆和梦想。 

掩映在苍山竹海之中的西溪村。

  《时日簿》与旧家谱

  西溪片区,土地广袤,山高林密,村落散居。在公路硬底化之前,村中很多老人鲜少与外界联系,很多人在此过着宁静闲适的生活,随着时日渐久,其传承延续的族谱便消失在时光之中。

  西溪村总人口有2100多人,其中陈姓占多数,有700人左右,占全村三分之一。西溪陈氏虽然人口繁茂,但是在2000年之前却没有一本族谱,先人从何处来,支脉如何分昭穆,别亲疏,都无从谈起,族人深以为憾。直到2000年4月,西溪村长者、曾任平陵司法所所长的陈少军,在整理其父亲陈伏养的遗物资料时意外发现一本《时日簿》。据陈少军介绍,《时日簿》是其父手抄的祖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陈氏宗谱,而今谱已不存,幸而这本手抄本传了下来。

  《时日簿》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西溪陈氏从第九世陈景九开基落担到二十七世发展脉络。在此之前,陈少军也不知道族中还存在这本书,因此为了保存“火种”,他自己也手抄了一份备存,谱中对先人坟墓、丁口、迁徙都有记载。

  通过这本《时日簿》,大致可以看出,早在明末清初时,西溪陈氏的开基先祖陈景九为了躲避战火,带着家眷跋山涉水,寻找落担之地。他翻山越岭来到犁头山下,见这里群山高邈,环境优美。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蜿蜒而过,认定这里是一块繁衍生息的上佳之地,于是便决定在此安家落户。数百年过去,陈景九的子孙们一代一代依靠着这条溪流,在这里开枝散叶。

  靠着这本《时日簿》,西溪陈姓家族得以梳理先人的根脉传承。为光大传统美德,西溪陈姓宗族以孝、悌、仁、义、忠、信、礼、智为中心,制定陈氏的家训、族规,用以劝导子孙,端正品行。透过《时日簿》抄本上略显简洁的记录,后人仿佛能看到陈景九携带妻子潘氏和两个儿子陈创成和陈茂成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背影。

  在《时日簿》的一些细节中,也依然能看出当年陈氏先人知书明理的涵养。在二十一世祖陈殿余的名下,写着“生于庚子年五月初三,生螟蛉子聚成,又名保成。”根据谱系推算,陈殿余应该生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而螟蛉子便是过继之子或者义子。螟蛉子这种雅称,多见于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或文献,家谱中较少出现,足可见陈氏先人的知识渊博。

  《礼记》记,“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时日,既包含着时光的意思外,也包含着传承和延续。一本《时日簿》,如同航海人手中的《航海簿》,虽然只是简单的记载,但是祖先的身影和教诲依然能够熔铸其中。透过这本薄薄的册子,也能看到后人对先人的敬畏和对根脉的回望。 

古枫树。

  忠字楼和古枫树

  从西溪村委出发,经过一片竹林道,很快便到了西溪双坑村民小组,在村口处,一棵高达几十米、挺拔的枝叶繁茂的大树鹤立鸡群,与旁边的竹林及小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平常见到的大榕树不同,这棵古树没有盘虬的根须露出地面,它树干高、直,给人一种威严雄伟的感觉。据当地的长者介绍,这是一棵秋枫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古树所在的位置正是村头,过山风沿着山脊吹来,十分雄劲,过去,村里大多数茅屋都透风且不稳固,因此种下一棵大树,能遮挡山风,给人以安全感。

  秋枫树的正对面是双坑村的村口,这里树立着一座威严、肃穆的门楼,它的建筑风格趋于古典,但看起来又给人一种平和友好的感觉,半长圆拱形的门洞上砌的造型像是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鸽子,两只翅膀伸展开来。门楼的建筑材料采用的是青砖,虽说时间久远,墙体的石灰已是斑驳不堪且爬满了青苔,但总体保存完好。

  村里的老人介绍,这座门楼曾是村中围屋的入口,解放后为了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村里人将其改为“忠字楼”,从“忠字楼”穿过,拐入一条小巷子,登上几步阶梯,便是一栋黄泥砖砌的李氏宗祠。这座宗祠朝东南方向,虽然围墙残存不多,但是东西两个大门依然耸立着,从门与祠堂的距离来看,足可见这座祠堂的占地面积不小。

  祠堂为木架结构,墙体为黄泥土砖建成。基底则为坚硬的鹅卵石,经过几代人的踩踏和时光的沉淀,一块块椭圆形的石头被压得严丝合缝地叠合一起,牢不可摧。这不得不让人敬佩先辈们的智慧,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底最关键。

  李氏宗祠的大门与别的宗祠稍有不同,这座宗祠没有门槛,只有两块柱础石,用于承受屋柱压力,防止屋柱落地而潮湿腐烂。在大门的两侧,又各摆有两块深灰色方底圆顶的柱础,是旧祠堂的建筑构件,有着明显的清代中晚期风格。祠堂为四进式,设有大门、厅廊、天井等。正大门上有“李氏宗祠”四个黑体大字。由于后人的翻新,祠堂的内部已面目一新,保存的历史信息并不多。祠堂最里面设有一个神龛,为砖体结构,分为三格,内存有祖先及已故先人的神位,昭穆有序。

  从祠堂出来,侧面是三排古旧的房子,它们排列有序,规划整齐,房子历经沧桑,别有一番古朴宁静的风味,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让人有种穿越回到了旧时光的感觉,这一排排的老房子和祠堂相互呼应着,就像岁月并未走远,就在昨天。

分享到:
上一篇:
编辑: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