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笔直的仲恺大道随着两侧绿化带后退30米显得更加开阔,翠绿的草坪和吐艳的时花搭配相得益彰……仲恺大道的旧貌换新颜,是仲恺高新区嬗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仲恺高新区锚定国家一流高新区目标奋勇向前,创新动能集聚迸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现代新城加速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观,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新的历史时期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一个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平安、更加幸福的国家一流高新区画卷正在345平方公里的仲恺大地上徐徐展开。
仲恺高新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内外交通路网循环畅通。 惠州日报记者杨敬贺 通讯员惠仲宣 摄
更富裕
产业发展高端化,经济实力更强
要打造更富裕的国家级一流高新区,意味着经济实力要更强大。
2010年2月,仲恺高新区启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区)一级行政管理权限,建立了区一级财政管理体制,激发出仲恺高新区巨大的活力和潜能。
2020年,仲恺高新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31.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325.9亿元、区财政总收入273.49亿元、税收收入118.3亿元,多项经济指标保持了难得的正增长。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高举“产业立区”的大旗,坚持聚焦主业,强产业谋创新,高质量发展动能有效激发。TCL、德赛、华阳、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在仲恺高新区持续做大做强,汇聚了TCL模组整机一体化、中集新能源、赣锋锂业等一大批优质企业项目。陈江、惠环街道相继跃升为“千亿镇街”,东江科技园、惠南科技园,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潼湖生态智慧区,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战略平台崛起壮大,仲恺高新区的综合排名跃居全国高新区第35名,为国家一流高新区建设积蓄了强大动能。
如今,仲恺高新区继续积极贯彻全市“千亿园区,万亿产业”目标要求,强力推动千亿级战略平台建设。今年2月,仲恺高新区委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十四五”时期,仲恺高新区的电子信息支柱产业更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点开花,现代服务业崛起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东江科技园、惠南科技园,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潼湖生态智慧区,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迈入“千亿园区”行列。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新区前30名。
如今,仲恺高新区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家一流高新区目标的提出催人奋进,产业项目厚积薄发,发展前景令人憧憬。
更美丽
城市建设开新篇,产城人高度融合
国家高新区成立伊始,仲恺的城市面貌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乡镇水平。随着仲恺高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今,该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坚持对标一流,优环境提品质,高颜值城市形象加快呈现。该区牢固树立规划引领理念,“多规合一”加快实现,先后升级、建成一批城市道路。助推金恺大道、四环南路、惠新大道等外联要道建成通车,规划建设“一环八射”快速路网和“五横五纵”区内骨干路网,内外联通大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大气魄开展仲恺大道沿线城市提质升级,铁腕治水治污、整治“两违”,市容市貌和道路交通秩序持续改观,一流城市形象日渐清晰。
在仲恺大道中信惠州医院段,一大段开阔绿油油的草坪覆盖在仲恺大道沿线两侧,延绵百余米。这是仲恺大道沿线城市提质升级后,绿化带后退,为市民留下更多舒适的蓝天绿地的一个缩影。
路通则财通。近年来,仲恺高新区持续完善道路交通建设。随着赣深高铁、广汕高铁、深惠城际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仲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扩大。通过把握机遇,严格落实城建计划,并全力配合做好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相关工作;围绕“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强力推进“一环八射”快速路网和“五横五纵”区内骨干路网建设,加快实现从“丰”到“满”的大好交通局面,加快构建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同时,仲恺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道路交通综合治理,及时完成了多条“断头路”贯通、道路提标升级等交通工程,道路交通标识标线设置日益完善,交通堵点黑点盲点在推进中逐渐消除。如今,仲恺高新区“不再有难走的路”成为当地群众拍手称好的话题。
美好的城市蓝图在持续绘制。未来几年,仲恺大道沿线、惠环大道、惠新大道沿线等相关重点片区改造升级全面完成,内外交通路网循环畅通,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治理成效稳固,主干道高楼林立,城市会客厅交相辉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现实,一座产城人高度融合的现代新城将崛地而起。
更平安
城市治理改革创新,公平正义更加彰显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流城市品质是精雕细琢出来的。在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向着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仲恺高新区的城市治理也在持续改革创新中,大踏步赶上时代。
平安仲恺建设、城管执法力量下沉、征地留用地集中安置等改革创新工作破题开篇、落地见效;首席服务官、“照章户税”全流程套餐服务等政务服务广受企业群众好评,仲恺速度、仲恺服务成为一流营商环境品牌。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创新服务,赋能国家一流高新区建设,高效率服务环境持续优化。通过以更全面、更长远的思维模式,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力打通制约发展的难点堵点,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弊病。例如,针对国企综合实力不强的问题,仲恺高新区委、区管委会坚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国企整合资源资产,推动区城市发展集团做大做强,企业信用等级AA+标准。
一流的服务意识才能打造出一流的营商环境。仲恺高新区坚持创新服务意识,持续改革优化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更多“就近办”“自助办”“移动办”,让企业群众享受更高效的服务,像对待家人一样服务企业,持续深入开展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首席服务官、重点项目政务服务队等企业服务活动,创新思路帮助企业解决所想所急所需。同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优化惠企利企政策,激励企业家做一流企业。
仲恺高新区提出,计划在“十四五”时期,该区法治环境更加优化,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现代化高科技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建成,城市运转更加智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更加精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更幸福
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群众幸福感提升
“更加幸福”的内涵,就是要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坚持人民至上,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新改扩建仲恺中学初中部、第八小学等一批学校,建成区人民医院新院、潼湖卫生院等一批医疗基础设施,民生短板逐步补齐。扫黑除恶、党管武装、依法治区等平安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社会治理实现长足进步。就业、劳务、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社会形势和谐稳定,企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在教育方面,仲恺高新区联合社会各方力量,鼓励组建教育集团,以专业化队伍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支持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兴建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大幅增加基础教育服务供给。
今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仲恺小学开始招生。仲恺高新区通过大力引进优质国际学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尽快实现国际学校“零”的突破。同时,聚焦产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需求,深化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办学,加强中职和技工类学校建设;支持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建设,打造具有高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据悉,“十四五”时期,仲恺高新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优质供给基本满足,“10分钟文化服务圈”成为现实,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具特色,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实现“齐步走”;具有高新区特色的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届时,企业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将在民生改善中大幅提升。
以高水平党建 促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坚持管党治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加快建成国家一流高新区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仲恺高新区深入广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加快建成国家一流高新区的事业注入强劲动力。持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两新”组织党建五大行动、区域化党建联盟、党企“快车道”等基层党建品牌全面擦亮。
在高水平的党建助力下,仲恺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5月28日,仲恺高新区举行2021年产业项目集中动工竣工投产活动。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仲恺高新区以最有力的行动和最有效的举措,践行市委、市政府关于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要求,加快推动产业项目落地投产,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为加快建成国家一流高新区扬鞭奋蹄向前“犇”。
2019年以来,仲恺高新区动竣工项目共139宗,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6宗。今年1~4月,仲恺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8.3%、51.5%、55.9%。今年1~5月,仲恺高新区新签约项目56宗,计划总投资1108亿元,预计总产值2067亿元;动工和竣工投产项目预计总产值双双接近千亿元。
如今,仲恺高新区已形成“3+6”产业集群,包括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等3大支柱产业和激光、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医疗器械与大健康、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等6大新兴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围绕“产业立区,项目为王”理念,仲恺高新区不断强化用地保障,通过征地留用地集中安置等方式,将每年大量新增用地指标用于产业项目建设。同时,不断优化企业项目全流程服务,压缩报建审批、动工建设和竣工验收的办理时限。
如今,仲恺高新区中韩产业园起步区、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东江科技园、惠南科技园等多个重大产业平台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在2021年的增长目标中,仲恺高新区要跑出发展“加速度”,计划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超11%。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杨敬贺 林丽娟 魏怡兰 通讯员惠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