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荣光 逐梦前行丨高潭:“红色+绿色”助力产业融合发展

[报料热线] 2831000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被誉为“东江红都”的惠东县高潭镇,地处惠东县最边远的山区,却有着不平凡的革命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一面旗帜。1927年11月11日,中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这里进行了人民军队武装割据的最初尝试,形成了东江地区武装斗争的党政军指挥中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潭镇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推进老区建设、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当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遗址“活”起来了,红色文化更是“亮”了,焕发出新的魅力。

  

高潭马克思街。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建设

  老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走进高潭圩镇可以看到,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街道两侧的店铺红旗飘扬,街口赫然矗立着马克思、列宁雕像,让人不禁联想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马克思街和列宁街,原为旧街和新街,清代中叶已形成集市规模,街道两旁主要为店铺,店前建宽约2米的骑楼。1927年11月11日,中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新街、老街分别被命名为“列宁街”“马克思街”。在那特殊的年代,革命者在这里集会,开展革命运动。

  近年来,我市作出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的工作部署。2017年,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高潭按照统一规划,以革命之路为主要设计理念,投入2000万元对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进行整体改造。记者在两条街道看到,沿街商铺纷纷转型,开起了民宿、小吃店、特产店、工艺品店、擂茶馆等,高潭明姜、高潭巴戟酒、高潭蜂蜜、高潭汤粉、高潭粽子等特产备受游客欢迎;红军书包、红军水壶、红军陶瓷套杯、小红军抱枕、红军保温壶等手工艺品也成为旅游手信。

  在马克思街街口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献展示馆,馆内2000多种珍贵的史料文献全景式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实践和发展的光辉历程。高潭被誉为“东江红都”,这里开展工农革命斗争时间较早、规模较大、影响较广,在东江革命斗争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记者从高潭镇获悉,自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重点项目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各部门大力支持配合,各级干部讲政治、顾大局、敢负责、敢担当,主动作为,全镇上下一条心围绕“三个基地,十件实事”建设,全面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快速推进项目建设。按时完成了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维修及附属楼改造、马列街改造、罗家祠门前广场及黄洲河涌景观改造、百庆楼等革命旧址修复,完成五名党员雕塑纪念广场、省道S242线高潭圩镇段整治工程、高潭革命老区灯光亮化等工程建设,圆满举办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高潭老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献展示馆。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汤渝杭 摄

  振兴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中洞纪念广场、百庆楼、红军井旧址、红军磨房旧址、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旧址……在高潭镇中洞村22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处处都有革命先辈战斗过的足迹。

  民宿、农家乐、红军咸茶馆……近年来,中洞村的红色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中洞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红色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了各地游客。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当地蜂蜜、茶叶、米酒等特色农产品十分走俏,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这是高潭镇振兴乡村的一个缩影。该镇近年来坚持因地制宜,按照“一心两翼”的空间布局,做大圩镇中心区,做强中洞红色文化传承翼,发展甘溪红色文化拓展翼,同时按农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标准,连线连片推进乡村旅游。据高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全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新联、黄洲、黄沙、公梅、中洞5村连片发展,完成黄洲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投入1200万元开展新联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加快发展。

  在乡村振兴浪潮中,高潭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该镇近两年培育了市级、县级龙头企业各1家,全镇蜜柚、绿茶、柑橘、蜂蜜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引进本土“绿色”产业“红都春”茶厂,在中洞村中心村小组兴办面积200亩绿茶基地,市场售价每斤400至500元。鼓励农户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打造升级“高潭三珍”——明姜、粽子、蜂蜜以及巴戟酒、糯米酒、米酒等特色品牌。2020年,明姜、灰水粽等特色农产品销量分别达14.9万斤和66.5万斤,比2016年增长36.7%和60.1%。

  值得一提的是,高潭镇全力落实住房保障、就业帮扶等帮扶政策,全镇精准扶贫户136户244人全部已达“八有”脱贫标准,实现脱贫退出,精准扶贫工作圆满完成。同时,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投入约700万元率先进行黄洲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投入约2700万元完成中洞村、甘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镇13个行政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实现行政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完成厕所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

  

中洞红军井旧址。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高潭街道上红旗招展。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发展

  抓住“红色+绿色”做好老区发展振兴大文章

  去年9月,东江干部学院在高潭镇揭牌,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秉承“突出红色、彰显特色、联动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自揭牌运行以来,不少市内外的单位及企业慕名而来,辐射全省的影响力初步显现。高潭镇也正以东江干部学院开班运营为契机,统筹推进全镇红色革命资源保护和利用,不断完善学院周边及辖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步伐。

  当前,高潭红色旅游小镇雏形初显,通过挖掘和修复革命遗旧址,建设中洞、甘溪“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推出多条高潭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惠东县红色文化寻根之旅线路被列入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借助学院平台,进一步发挥高潭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品牌,使高潭成为红色旅游、红色培训、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地。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到高潭镇开展爱国主义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超过1万人次,开展学习和参观的党员干部、游客超过11.7万人次。

  “红绿相融”引领群众脱贫致富,高潭镇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红色旅游经济发展为契机,融合“绿色产业”,以“红色+绿色”产业融合的模式,招商引资,推进红色旅游与特色农业、生态建设、教育培训、传统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近几年高潭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充分活化利用红色资源,老区面貌越来越漂亮,老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老区的人气越来越旺了。”高潭镇党委副书记黄浩铅介绍,近3年来,约130万游客到高潭观光旅游,同时吸引了一批乡贤返乡创业。

  今年3月初,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落户高潭,又为当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紧紧抓住‘红色+绿色’的主线,做好老区发展振兴大文章。”黄浩铅说,高潭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广宣传“东江红都”品牌,借助东江干部学院、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等平台,助推红色旅游与特色文化相互促进,力争将高潭镇打造成为集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和生态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特色小镇。

  红色档案

  全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在高潭建立

  高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早在1922年秋,“中国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就到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23年成立了区、乡农会。1925年夏,根据粤区委及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由驻扎在高潭的东征军秘密发展了高潭的第一批党员,一共7位,同时成立了中共高潭特别支部。

  1927年10月,蜚声中外的南昌起义军叶挺、贺龙部队(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1200多人在中洞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史称“中洞改编”,“中洞改编”是共产党党继“三湾改编”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和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同时期,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先后迁至中洞办公,中洞集党政军于一地,并设有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医院、俱乐部、印刷厂、电话所等。1927年11月11日,高潭成立了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是中国首批革命根据地形成的标志之一,在我国首批苏维埃政权中,最早建立完整建制、坚持革命斗争时间最长,并命名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

  1928年1月,广州起义军余部改编的红四师到达东江与红二师会合。1931年5月,红军独立第二师在中洞成立,坚持以中洞为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1933年,由于国民党军阀的疯狂“围剿”和党内肃反扩大化,革命逐渐转入低潮,区委和“区苏”均停止了活动,只有甘溪党支部5名党员仍坚持进行长达6年的秘密活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高潭是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活动的重要地区。抗战期间,曾生同志率领500多人的抗日游击大队,由坪山出发,冲破敌人的围堵到达高潭,在高潭人民的积极支持下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东江纵队组织高潭抗日自卫中队在佛子坳对日军展开伏击战。

  解放战争时期,高潭成立流动乡政府并重建武装,筹款筹粮,积极支前,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在长达20多年的艰苦斗争中,高潭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潭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极其重要的革命斗争历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老一辈阶级革命家彭湃、张善铭、董朗、颜昌颐、叶镛、徐向前等在此留下了光辉足迹,涌现了黄星南、戴焕其、谢锡灵、江梅、朱远平、罗克明、林海亭、罗光等一批革命英雄,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及众多的红色遗址。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罗燕娜

分享到:
编辑:小丽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网微信
  • 惠州发布微信
  • 惠州文明网微信
  • 惠州头条APP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