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见惠州(15)丨400余台老相机见证光影发展史

  从1839年至今,相机的发展史仅180多年,影像的力量却早已深入人心。小到生活的点滴,大到社会的变迁,每一部相机都记录了一个时代。

  木箱式、金属机身、可摇转摄、双镜头、电子快门……一百多年来,照相机发展迅速,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时光制造机”也在不经意间从使用品变成了收藏品。

  走进位于仲恺潼湖广东省桥胜集团有限公司的陈桥顿相机收藏馆,400余部相机静静陈列——它们涵盖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代表性产品,很多相机的背后都能窥见时代传奇的身影,展示着一百多年的光影发展史。

400余部相机静静陈列在陈桥顿相机收藏馆内。

  一台海鸥相机开启摄影人生

  关于它们的故事,收藏人陈桥顿烂熟于心。

1880年美国生产的GOLF MONTAUK4x5牌相机,是该馆最古老的一台古典相机。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这台Exakta A产自德国,是世界上第一台胶卷型单反相机,使用127胶卷,每卷可拍8张。Exakta A是被世界公认的‘单反相机鼻祖’,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相机发展从大型机进入袖珍时代。”

世界上第一台胶卷型单反相机Exakta A。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这台Voigtlander(福伦达)是世界上第一台内置闪光灯的相机。福伦达艺术稳定,工艺精湛。80年前的相机只要用布轻轻擦拭便可重新焕发迷人光彩。上世纪50年代的专业摄影师一提起福伦达无不流露出怀恋之情。”

1961年生产的福伦达牌相机,是世界第一台内置闪光灯相机。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这台Horizon(地平线)A是苏联第一台摇头120°全景相机,使用35mm胶卷。”

  “1924年,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出发登上珠峰,千挑万选后带上这部Vest便携柯达相机,拍摄记录了登顶成功瞬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相机。”

1912年生产的Kodak柯达相机。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这台ILFORD(伊尔福)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象牙白珐琅质烤漆一次成模式相机,被称为‘英国相机制造的里程碑’,它主要零部件为纯银制作,曾作为礼品送给伊丽莎白女王。”

1959年生产的中国上海牌相机。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

  对于陈桥顿而言,老物件里寄存着过去的时间和感情,这是新时代的东西无法替代的。而众多的相机中,对他而言最特别的却是一部国产相机。

  “这部海鸥相机,是我的第一部相机。”陈桥顿告诉记者,他自小喜欢摄影,一直期望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相机,但是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相机可是十足的奢侈品。

中国生产的海鸥相机。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1980年,他带着村里的建筑队到深圳打工,搭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奋斗,生活越来越好。

  “1985年3月,我买了人生中第一部相机,黑白的,花了124元钱。”陈桥顿记忆犹新。124元钱,对做工程的陈桥顿来说都要不吃不喝一两个月,但是他觉得值——摄影的道路就这样被打开了。自此,他走遍祖国山水,多次到北极、南极、瑞典、冰岛、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采风创作,也在第27届、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第18届国际摄影展,2021北京国际摄影周等各大赛事斩获奖项。

  收集相机足迹遍布十几个国家

  实际上,相机收藏在国内属于小众。

  “一方面是收藏的渠道太少,很多精品相机并不好找。”陈桥顿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女儿均在国外,为了他的个人爱好,孩子们走到哪里都惦记着要去当地的跳蚤市场、拍卖市场看一看,看能否为他淘到古典相机。这些年,已经走遍了俄罗斯、新西兰、加拿大、美国等十几个国家。

陈桥顿的女儿陈锦花将从加拿大带回来的相机交给陈桥顿。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收集不易,南方潮湿的天气,也让相机的维护成本变高。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宝贝们”,陈桥顿特地定制了有温度和湿度控制的柜子进行保存,让相机陈列柜的温度常年保持在26.5℃,湿度保持在47%。

  目前,陈桥顿的收藏还在继续。

  “每一个收藏人都有一份情怀。”陈桥顿说。追溯老相机背后的故事,见证时代的发展,相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借助外在物质形式显示一种内在的感情、灵魂和精神。他希望,在培养爱好的同时,为相机文化留存珍贵的实物资料。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