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龙溪供销社闲置资产的内驱力

  在走访龙溪老圩时,经过龙园路, 发现路旁有一座崭新的两层楼房,经打听,知道这叫“农服务中心。”我心一咕噜,农服务中心,难道就是以前的供销社服务模式?

  先不管龙溪圩了,了解这个“农服中心”再说吧。经朋友推荐,找到龙溪供销社负责人蔡森甲。得知我的来意,他很快就来到现场。他告诉我,这里原本是一家70年代建的副食门店,由于年代久远,房屋破败不堪,部分护栏和外墙墙体甚至已经脱落,不仅无法居住,还涉及安全隐患问题。2022年初,龙溪街道供销合作社主动与县供销社对接,计划把副食门店进行加固升级改造为龙溪供销社为农综合服务中心,让闲置资产重新“变活”。新的为农服务中心投用后,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质量和生活水平,带动龙溪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让农户实现增收。

  听完蔡先生的介绍,感觉我们久违的供销社又要回来了。

  提起供销社,在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是多少人向往的工作啊。知道中国供销社是哪一年成立的呢?又是哪一年取消的呢?

  查找资料显示,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修改了社章,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1958年以后,中华全国共销合作总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时期。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后又两次分开。1982年2月22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将商业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建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

  199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在总结供销合作社过去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神州大地,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供销社的弊病也逐渐开始凸显。供销社网点的大幅度减少,导致了很多供销售货员只能提前下岗退休。他们收益不景气,也使得供销社售货员的工资日益减少,再加上工作岗位的多样化,供销社售货员也不是人人羡慕的好工作了,甚至沦为了底层职业。2001年全国供销合作社职工开始陆续的下岗,供销社便取消。

  蔡主任如数家珍。诶,像我们龙溪供销社的物业很多的,大多基本荒废了,除了这里修整了,还有哪处已经休整好了的?

  蔡先生饶有兴致道:就在为农服务中心对面的龙溪老茶楼,同样也因年久失修闲置了8年,今年2月初,龙溪街道供销合作社通过和企业进行合作,对老茶楼进行加固和升级改造,同时引入了手工加工厂,为周边农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确保了资产增值,成功地把“死资产”变为了“活资本”。

  从去年10月份至今,龙溪供销社共盘活了4处闲置资产,待全部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社有资产年收入将增加30万元,同时还增强了社有资产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能力,为推进供销综合改革和提升服务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不知为何,突然有种无比的震撼。问蔡先生:那么接下来你们有什么计划没有?

  蔡主任信心十足道:“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盘活闲置的土地跟房屋,一方面想办法凑集资金建造一些公共服务场所,为农户和居民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寻找找企业继续合作,盘活翻新一些废弃的社有资产,从而带动附近居民农民就业,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我身为龙溪人,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龙溪供销社的这样的举措,让我看见了龙溪的耕种者的希望,看见了龙溪农业经济的腾飞......(作者:毛小玟)

编辑:小丽
上一篇:我家三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