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

  我与老叶的相识始于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首日,我满怀着普天同庆的喜悦,从湘江之源的小城飘到了滨海之城大亚湾。

  老叶是淡水石桥村的土著居民,与我同属于70年代的人,当时在石桥村委会工作。在朋友组织的一次四人聚会上,因为要划拳,我与老叶分到了一组。结果,我俩大获全胜,自此便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之后不久,老叶做东,邀请我及朋友去他家做客。

  老叶本有3套小区房,但都出租了,一家人仍住在爷爷留下来的老宅。沿着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小河(当地村民称为沥),穿过一座小桥,再行不到百米,便到了老叶家。门口的牌匾映衬着青石垒成的老宅,在晨光中渲染出岁月的隽永。

  老叶已站在门口迎接,一行人在啧啧称奇声中步入老宅的中堂,一股清凉感油然而生。我环顾四周,满眼尽是朱红的雕廊画像,正猎奇之际,一个挂在墙角、竹篾编织成的背篓,倔强地夺走了我游弋的目光。

  “老叶,这背篓有何故事吗?”我有些好奇。

  “你别心急,先坐下喝茶,背篓可有些历史了,是我爷爷用过的,容我娓娓道来。”老叶一边回答,一边已开始熟练地烧水、煮杯与泡茶。一杯红茶下肚,老叶便打开了话闸子。

  你们刚来时跨过的小桥,以前在其东面是一条热闹的街市,我爷爷常背着自家种的农产品去兜售,以此维系全家人的生计。解放后不久,在其附近的下背店成立了石桥供销社。我父亲因为打得一手好算盘,便成了其中的店员。

  当时的石桥供销社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房屋,楼下是店铺,楼上是仓库兼宿舍,人走在楼板上“咚咚咚”作响。

  供销社的门面是四扇厚实的木板门,每次开门时,店员要一扇扇卸下来竖放在门角边;到了晚上再依序、顺着门槛上的凹槽合上。虽然供销社外观有些简朴,但里面却陈列万象。

  一溜柜台与墙平行排开,柜台的台面是用玻璃镶坎成的,分三层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小物件;柜台外直立着几个古铜色的大圆瓷缸,分装着酱油、醋、酒之类的东西,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柜台后靠墙的货架上陈列着布匹、鞋子、热水瓶、搪瓷盆、草帽等等生活必需品。在柜台靠墙的侧面,有一块台面是木板做的,店员掀开这块板就可以进出。

  我父亲负责收购诸如猪、鸡、鸭、蛋、茶叶等农副产品,每年的春、夏季是较忙的季节,他除了在店里为赶来投售的农户验货、开票、付款外,还要下乡为一些特别的用户送物资。

  每次下乡时,我父亲便背着爷爷用过的背篓,起早贪黑地穿行在乡间小道,有时还要爬山。他每次背出去一篓子生活物资,回来时都是满满一背篓新鲜的农产品。

  那时候,紧俏的物资是要凭票供应的,到了最忙的年夜边,所有店员常开夜工缚包,对凭票定量供应的商品都要用毛纸包上,是方便村民买了后可直接用作走亲访友的礼品,诸如白糖包、桂圆包、糕包等等。

  小时候,每次家里来客,母亲便递给我一个胶瓶和几张皱巴巴的毛票,让我去供销社打酒或买醋,这是我最乐意跑腿的事,因为常会有些零头找,然后我就可以买一颗桂花糖解解馋。

  兴许是记忆太深、太美好,说到此处,老叶竟甜甜地舔了一下嘴唇,惹得我噗嗤一笑,脱口而出的茶水,在茶台上开出了一片惬意的花。

  我上初中哪一年,父亲已成了供销社副主任,乡村们都羡慕极了。开学的时候,父亲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还没背篓高,干农活吃不消,要用功读书,争取以后也做一名供销社的店员。”

  88年时,我不负父亲的期盼,考入了供销学校,但当时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大地,各种超市、便宜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等我毕业刚做了店员不久,供销社已开始逐渐转型升级,我便进了村委工作。爷爷的背篓自此就成了我走家访户随身携带的工具篓。

  我起身,再次注目斑驳、修修补补过的背篓,有一股振奋的力量涌起。

  此次聚餐后,我与老叶的交情更深了。2012年,他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儿子大学毕业了,一时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老叶便购置了一台货车,又找篾匠师傅将背篓加固,然后让儿子为石桥村农资服务中心干起了农产品配送。

  2014年,我准备代理西北的农产品。11月的一天,我打电话给老叶,想让他给参考一下。老叶告诉我正在参加惠阳区供销社所属8家平价商店举行的惠民活动。

  我挂了电话,兴匆匆地赶了过去。活动场面很大,区供销社职员及石桥村委会人员都在。老叶听了我的介绍后,赞成之余也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并说可以牵线上架到平价商店,让我信心大增。

  分手时,老叶说自己又要背起爷爷的背篓了,因为在此次活动中,区供销社为对接的一些特别户发放了“暖心卡”,他作为老供销人,要负责落实石桥村几户贫困户、低保户的物资配送,

  12月,在老叶的帮助下,我开始运营西北农产品的代理,至2019年10月已达三大系列品种,而老叶带着大儿子将配送更是做得风生水起。

  2019年11月中旬,惠阳区供销合作联社与中国农业银行惠阳支行签订了“粤供易贷”战略合作,建立了供销社搭台、金融机构授信、担保公司增信的合力支农金融服务机制。老叶抓住时机,贷款了200万,买了三台冷链车,数十个背篓,走上了规模化配送之路。

  ?

  2022年春节后,老叶变得更忙了,一方面要负责做好本村的疫情防控,另一方面春耕要开始了,而村民又不能出门,他要协同区供销社组织农资产品。为了确保不误农时,老叶开着车,用爷爷的背篓,为有需要的村民送去农药、肥料等农资物品。

  国庆后不久,老叶参加了惠阳区供销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他从会上得知,区供销系统已有47家农资企业、3个冷链骨干网项目、1个区级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和8个镇村助农服务中心。未来五年,区供销社将围绕改革强社、服务立社及人才兴社的宗旨,走出一条具有惠阳特色,集工农、产销供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会后,兴奋的老叶给我打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决定调整运营思路,提升配送服务中心的知名度和配送量。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年底时,老叶终于将大型配送客户增至数十家,配送范围覆盖惠阳、大亚湾和坪山区等地。

  2023年3月,全国各行各业皆有序地复工复产,我也走出了低迷期。一天早上,在楼下的天虹超市门口,我看见老叶大儿子正背着一篓满满的农产品上电梯,加了红色编织带的背篓在灯光的照射下煞是耀眼。

  一阵浓烈的感触从心底涌起:老叶是幸运的,儿子已接过背篓,扛起了三代人为农服务的旗帜。

  背篓很小,如同一个符号;背篓很大,装得下万家灯火,背篓精神是老一辈的情结,也是新一代应有的底蕴。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