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打造“蜂情”龙门酿造“甜蜜”事业

  一、党建赋能建设“蜂情”龙门

  龙门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全县有耕地面积2.24万公顷,林业用地17.685万公顷,有林地15.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6%,县内已建成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公园10个,自然保护小区551处,初步形成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县共有省级生态公益林41353.7公顷和市级公益林17199公顷。1999年,我县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005年被列为省级林业生态示范县。

  龙门县龙蜂养蜂专业合作社是由县供销社下属养蜂研究所领办创建于2008年9月,是一个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提高蜂农组织化程度,推进蜂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龙门县养蜂研究所为依托,通过全县广大蜂农自愿入社而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成立以来,坚持“中心工作在于蜂农,一切工作为了蜂农”的工作原则,为社员和蜂农无偿提供蜜蜂养殖与管理全方位服务。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合作社不断壮大。截止2019年止,合作社社员总数达150人,其中团体社员1个,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571万元;入社社员共计蜂群22600群。

  合作社于2008年开始创办了抗疫增产技术示范蜂场及中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示范蜂场。合作社采用“专业合作社+基地+蜂农”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当地蜜蜂养殖和蜂蜜加工生产。加工所需原料(蜂蜜)全部产自生产基地或向蜂农收购。目前,在专业合作社的养蜂大户(骨干)的带动下,全县有蜂农3000多户,蜂群14万群,常年可产蜂蜜2500多吨,产值1.1亿元,成为广东省养蜂大县。2012开始,被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的列入国家养蜂示范县之一,建有健康高效饲养技术、蜂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示范蜂场等5个,2022年完成建设市政协提案:养蜂培训实践基地。在养蜂队伍中,青年创业者达32%,在养蜂创业中起到了骨干、带头的作用。2014年被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评定为惠州市农村青年创业特色农业(养蜂)技术示范基地,2016 年被国家被为全国科普带头人,同年被省科协被为先进科普服务站,2017年1月中华蜜蜂抗逆增产技术体系研究被评为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2019年荣获全国“中华蜜蜂之乡”和 “蜂产品安全生产与标准化示范基地”,“龙门蜂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登记。

  2012年由龙门养蜂所、合作社牵头组织65户养蜂户成立养蜂协会,并成立党总支,党员共61人,下设10个党支部分布各乡镇。协会先后建立龙蜂生态养蜂示范基地,并以党总支为引领、以合作社和基地为平台,实施“蜂味”党建,开展“养蜂学堂”,邀请省市专家或县“惠民讲师团”养蜂专家一线送学到基层,为社员和锋农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传授有机蜂蜜标准化生产技术,帮助养蜂户加工、销售蜂蜜,解决蜂农养蜂难和销售难问题,实现“上连市场、下连蜂农”的重要桥梁作用。

  党总支充分发挥优秀养蜂党员的模范作用,组织合作社牵头在龙城街道青溪山下村、龙田镇黄珠洞村和长坑村、平陵街道祖塘村等分别创办中蜂抗逆增产技术和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蜂场5个和位于蓝田的养蜂培训实践基地,作为养蜂技术改良的重要示范基地,“场主”皆为获得国家级养蜂证书或长达几十年养蜂经验的专业锋农党员。示范蜂场为周边蜂农提供免费的参观学习,推广标准化养蜂生产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发挥传帮带积极作用、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富裕。目前,5个示范锋场和1个培训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参观学习的农民近1000多人次以上,辐射带动全县2500多户养蜂户,示范蜂场的蜜蜂产量较以往提高 20%以上,有力打造“蜂情”龙门,酿造“甜蜜”事业。

  二、党建赋能带出“甜蜜”事业

  一是带思想,以办好基地促发展。首先搞好流动党支部组织养蜂党员加强党建学习,发挥党员先进性核心作用,充分利用“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优势,注册了“惠蜂”牌商标,蜂产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产品等级,通过在农业信息网上发布信息、参加产品推介会等形式,迅速打开了市场,蜂产品远销到珠三角等大中城市,于2012年建设“500吨蜂蜜产品生产加工厂”,把蜂农从分散的地域组织起来,参与到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引导蜂农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从而带动蜂农逐步壮大养蜂产业规模,实现助农增收。二是带活动,经常性开展服务蜂农活动。经常组织开展党建活动,党员蜂农和讲师团的养蜂专家为蜂农提供蜜蜂病虫害防治、蜂蜜保质等各种指导服务。根据蜜蜂生长、蜂蜜收获、销售等的不同环节,采取相应行之有效的措施,现场参与指导及解决养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23年上半年来为蜂农举办中蜂健康高效饲养技术培训班和下乡现场培训指导4期,共培训人数395人次,为蜂农解决蜜蜂农药中毒、中蜂病害等各种突发事件2起,挽回经济损失10万元,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00多份,帮助蜂农销售蜂蜜20多吨,帮助蜂农办理动物(蜜蜂)防疫合格证3起,帮助蜂农代加工20多吨。又如2019年8月、2020年9月,龙潭镇左潭村、平陵镇祖塘村,由于当地使用无人机对水稻、玉米田喷洒农药,造成蜜蜂大面积死亡。得知后,迅速组织专家前往,指导蜂农采用补充花粉以及撤离等方法,将蜂群损失降到了最低,为蜂农挽回了经济损失。

  三、发展“空中农业”, 发挥“传帮带”作用

  近几年来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一是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前来讲授中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中蜂抗逆增产技术、中蜂高效饲养技术、选育种技术等,采取集中授课与进村入户、实地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二是免费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23期,参加培训人数3450人次。在培训期间,合作社示范基地及时推广新技术,向前来参加培训的蜂农赠送了1000个新型双皇蜂箱。新型双皇蜂箱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防寒耐温、不易分蜂、产量高。比传统蜂箱产量提高20%以上,培育一批蜜蜂养殖大户150多户,直接带动农户2500多户,间接带动农户3500多户。经济效益、生态环保效益显著。三是在2014年、2015年、2017年,分别成功举办养蜂工国家技能鉴定培训及考试,一批蜂农取得国家人社部颁发的技能证书;四是通过培训和指导,使蜂农掌握了中蜂科学饲养的相关技术,通过蜂场环境选择、蜂箱改造和补充花粉等措施,提高了蜂群的势从3-4牌/群,提高到5-6牌, 从每群年产量8-11公斤加到17公斤以上,增产效果极为明显。且蜂群提高了抗逆性,解决了蜜蜂多病的问题,对中蜂危害最重的中蜂囊状幼虫病得到了控制,这几年基本没发生流行病,蜂农不用药治疗蜂病,减少了药物的残留,提高了蜂产品的质量。使龙门县的养蜂业得到快速发展,从2010年底的5.5万群,上升至今达到14万群,养峰户从1200多户上升到3000多户,全县养蜂年产值从不足6000多万元上升到近1.1亿元。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极为明显。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艰苦奋斗,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带动。

编辑:小丽
上一篇:我家三代人
下一篇: 老供销、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