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老供销吃苦耐劳精神 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好新担当

  自2003年公考进入供销社以来,我作为一名供销社员工已经历了20年的岁月。在这20年的漫长变革中,供销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逐渐走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找到了连接城乡桥梁纽带的这一个定位。多年来许多人和事或许在变,但供销社的精神一直不变。我们一直在宣传老供销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却不知这只是老供销精神的一种体现,除了“扁担”、“背篓”,老供销还有“锄头”、“草帽”、“拖鞋”等。

  老供销精神,应该是一种朴实无华、坚韧不拔的精神。它代表了供销社人对于事业的执着和坚守,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坚持下去,不放弃。老供销精神,是一种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它代表了供销社人对于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能够随时把握市场机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供销社的发展历程中,老供销人始终以诚信、务实、创新的精神,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基层供销社中,老供销人的精神更加得以传承、体现和发扬。我记得惠阳秋长供销社有一个老基层社主任,他克服供销社转型的阵痛期,在其他基层社忙着变卖资产、人员分流、人浮于事的常规状态下,克服经营困难、克服经济困难,身先士卒沉下身到田头服务农民,创造了秋长供销社连续20多年盈利的记录。该社向来把农资门店作为服务“三农”窗口,积极组织适销对路商品投放市场。每年春耕夏种两季前后,都组织人员下到各村和较大的菜场、果园了解化肥、农药及中小农具需求情况,同时,按农户需求和预约开展送肥送药服务,已成了他们的惯例。销售旺季,他们租用五、六部手扶拖拉机,插上“秋长供销社送肥下乡”小旗,大张旗鼓地开展送肥业务活动;淡季时就让利由个体摩托车主送货,并做到不论数量多少随叫随送,有时下班后还坚持送肥送药服务,深受群众好评。多年的田下作业,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始终坚守诚信、务实的原则,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他不仅了解农民的需求,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深得农民的信任和好评。正是这种老供销人的精神,让供销社在农村地区得以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也要看到新时代下基层供销社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要不断适应和创新,才能继续发挥供销社的作用和价值。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需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和拓展业务领域,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新一代供销人,我们也要信守自身的新担当。比如今年市社紧抓数字化、信息化机遇,加快推进“数字供销”试点建设,积极与省供销社及有关企业对接,以“数字供销”主动融入“数字广东”战略,依托省数字供销云平台,加快打造涵盖市县镇村四级的数字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落实总投资275万元打造了“惠州供销综合数字平台”。数字供销平台是我市供销社数字化转型的重大突破,它的上线也标志着惠州成为全省首批上线数字供销服务平台的地级市之一。平台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探索形成全市为农服务生态一张网,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农事农资服务体系,以更好地联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平台整合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市农资农产品电商交易、产销对接、普惠金融等业务,初步构建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线上线下融合体系,探索形成全市为农服务生态一张网,首批上线商家43家,开通龙存管的38家,上线商品超300种。

  数字供销充分利用惠州市供销社系统布局在全市的供销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田头交易市场、种植示范基地等生产端的优势,深度融合到平台的农产品展示板块和线上大宗交易板块,最大限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中间商差价,一步到位实现“田头菜”到“桌上鲜”的转变。惠州数字供销还集成全国为数不多线上农资销售平台功能,平台将以镇级农资销售网点为基点,就近服务涉农用户的购买农资农具、申请信用融资等生产需求,并提供独有的赊货先用选项,从而在解决农民生产种植燃眉之急的同时形成正向的信用激励机制。在省级数字供销平台建成后,惠州数字将接入省平台互融互通,成为“数字供销”全国一张网的其中一个地市级站点,届时涉农用户在平台上将能获取到全面、及时的全国供销系统农资、农产品销售信息或数据,同时可以查询使用精确到每一块田的农技服务系统,继而指导种植生产销售,助力惠州农资农具和农产品“买全国、卖全国”。

  总之,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老供销人的精神,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和拓展业务领域,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