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泰美镇盘沱村引入虾稻共作模式发展特色农业

  秋收后的稻田里还蓄着水,细看有一尾尾小龙虾在泥水中钻洞出没,俨然一幅灵动和谐的生态画卷。这种虾稻共作种养模式,成为博罗县泰美镇盘沱村的特色农业项目,可实现反季节小龙虾错峰上市,为当地农户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一亩田可养出三四百斤小龙虾,与大产区错峰供应

  近日,记者在盘沱村虾稻共作种养基地看到,成片的水田中,大部分稻谷已经收割。与本地常见稻田不同的是,这种虾稻共作的稻田,水位比普通稻田要高一些,清澈的水中,偶见一尾尾小龙虾在水中嬉戏。

小龙虾个头大活力足。

  “白天小龙虾都钻到了洞里,晚上才出来活动。”董新培是虾田的技术人员,来自湖北潜江的他有十几年的养虾经验。他提着一桶捞起的小龙虾,记者看到,桶里一尾尾小龙虾色泽鲜亮、活力十足。董新培说,今年7月投放的一万多斤虾苗,经过3个多月生长,长成了一尾尾个头饱满的小龙虾,目前已达到了上市标准。从湖北远道而来的小龙虾,在盘沱村不仅长势良好,育苗成功率也很高,“育苗率达到90%,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很适合小龙虾的生长。”

  据了解,这种虾稻共作的生态种养模式是泰美镇今年刚引进的特色项目,通过小龙虾反季节种养,与小龙虾大产区实行错峰供应。“到了冬季,湖北、湖南、安徽、江苏这些小龙虾大产区,水中冰封没有了虾获,小龙虾供应量少了价格就会上涨,而我们的小龙虾这时候上市,价格能卖到五六十元一斤。”董新培介绍,反季节供应大大提高了本地小龙虾的竞争优势,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在这里,一亩田可养出三四百斤小龙虾,仅小龙虾的收益就有上万元。

  立体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

  “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水质上佳,发展虾稻共作具有先天优势。”董新培说,小龙虾对生长环境很敏感,在投入虾苗之前,他们对稻田进行了综合治理,减少农田的农药化肥残留。在种养期间,他们采用无农药化肥的种养模式,而虾稻共作田里的灌溉用水来源东江,水质达到了二类标准,因此出产的小龙虾和稻米品质都属上乘。

  目前,盘沱村的虾稻共作基地面积约为206亩。虾稻共作的模式,将稻田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可以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不仅提升了农田资源的利用率与农产品的产出率,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优势,同时也是一种有机循环的种养模式。稻田中的杂草、各类小虫及微生物,是小龙虾的天然饵料,而虾的排泄物则能作为有机肥促进水稻生长。

  将发展小龙虾深加工产业

  盘沱村毗邻东江,水资源和农田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盘沱村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集体农田发包,把资源优势变现。尤其是今年,因地制宜引进虾稻共作项目,将相连成片的稻田发展为虾稻共作基地,推动联农带农,提高经济效益。

  盘沱村党支部书记张秀旺介绍,虾稻共作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接下来将通过公司+农户、总部+基地的模式发展小龙虾产业,联农带农走虾稻综合种养致富之路。

  在虾稻共作基地旁,记者看到一片新平整的土地正待开工。张秀旺说,这里将建一个小龙虾广场,融合旅游观光、餐饮等服务,以“上膳泰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预制菜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小龙虾的深加工产业。张秀旺透露,盘沱村计划以“一村一品”打造小龙虾特色产业,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配套农文旅产业,进一步推动盘沱村三产融合发展。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桃 通讯员泰美宣

编辑:洪东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