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龙城街道3条老街将变身明清风格步行街

  原标题:

  龙城街道加快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3条老街将变身明清风格步行街

  龙城街道作为龙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便利,产业基础扎实。依托自身发展优势,龙城街道正从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速、县城风貌提质升级及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积极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龙城街道正紧锣密鼓地实施“古城遗风,活化街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城西村风光旖旎。

三洞村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三洞谷生态农旅项目。

  改善人居环境

  绿美行动刷新乡村颜值

  家家门前常绿荫、户户庭院飘花香……漫步在龙城街道各村落,展现在眼前的是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这幅恬静悠然、村美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画卷,正是龙城街道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生动写照。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龙城街道积极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团结党员群众,以镇村绿化为主线,全方位塑造乡村新风貌,利用“四旁五边”种植大小乔木、灌木、果树等22853棵。同时,大力推动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推进农房“小披檐”改造650栋、农房外立面改造782栋,以高质量、高标准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持续刷新和美乡村颜值。

  据龙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鹏飞介绍,当前,龙城街道以龙平渠为线,高标准打造“生态田园·恬美瑶乡”和“愉悦龙门·工贸文旅”两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辐射带动7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约1万农村人口,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为引进优质项目落户奠定坚实基础。

  旧城改造唤醒历史记忆

  在着力改善乡村风貌的同时,龙城街道的街区面貌也在同步提升中。目前,龙城街道引进项目共7宗,涉及投资金额16.22亿元,大力推动旧城区改造和香滨东路“夜经济”街区改造。

  龙城街道谷行街是一条历史悠久、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老街,曾与城东路、新兴路等路段构成龙门县城最繁荣的贸易街道。随着时光飞逝,旧城区逐渐失去往日风采。

  为唤醒旧城区历史记忆,深挖文化内涵,当前,龙城街道正紧锣密鼓地实施“古城遗风,活化街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谷行街、城东路、新兴路街景提升项目以古城明清风格为基调,局部穿插民国和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拟打造成一条既保留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步行街区。”龙城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何天伟告诉记者,该项目于今年2月4日立项以来,街道景观设计、建筑修缮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等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目前施工进度已达60%。

  在开展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结合市容市貌治理、背街小巷卫生治理等工作,香滨东路的“夜经济”街区改造也在不断提升城镇颜值。商铺经营者杨女士说:“通过外立面和招牌改造,能让我们商铺外观更有特色,也和街道环境更加和谐统一,在提升整体美感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多游客过来观光消费,给我们带来更多客流量和商机。”

  盘活特色资源

  三洞村打造星空帐篷营地和稻田花海

  做强产业是“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三洞村,精准分类施策,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该村以龙城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运用“党建引领+乡贤助力”模式,深挖“新产业”和盘活“旧资产”双管齐下,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扎根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近年来,三洞村整合低效利用土地约23800平方米、宅基地老屋约6000平方米,流转林地草地、农田约100亩,以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优势,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三洞谷生态农旅项目,打造星空帐篷营地和稻田、花海等,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每年为三洞村集体经济增收25.5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达到56.8万元,较上一年翻两番。

  “三洞村将不断盘活有效利用土地,推动以商引商,引进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发展壮大农旅产业。”三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镇珊说,接下来,该村将积极联农带农,充分盘活村内资源,由村“两委”干部、乡贤联农带头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餐厅等,实现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不断拓宽村集体、村民增收渠道。

  城西村文旅项目带动就业百余人

  环境“靓”乡风“淳”,催生了经济“美”,群众的日子红火起来。

  位于龙城街道城西村新规划建设的龙门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据惠州市百果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强介绍,百果里是以推进“百千万工程”和“愉悦龙门·工贸文旅”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等为契机,充分结合城西村苗圃场、果园、村庄等基础资源,组织城西工匠协会一众工匠倾力打造出来的乡村文旅项目,能有效带动当地就业100余人,节假日期间游客接待量约2000人。

  “项目建成后将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空间和配套服务,村集体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壮大。”龙城街道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火生说,龙门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已流转400亩闲置土地和1870平方米农房,每年为城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6.6万元。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走进城西工匠艺术馆,馆内对城西农民工匠协会进行了详细介绍。当前,龙城街道采取“党建+协会”管理模式,组织团结城西村建筑工匠成立城西农民工匠协会,将单打独斗的建筑工匠团结起来,吸引大批建筑工匠返乡,在“家门口”承接工程,实现技能成才、技能致富。

  “龙城街道依托人才集聚优势,组建全省首个村级农民工匠协会——城西农民工匠协会,并成立党支部,现有工匠216名。”李鹏飞告诉记者,2023年以来,该协会帮助工匠们在“家门口”承接项目约50宗,每位工匠单天工价约400元,较过去“散兵游勇”式接单时期翻一番,年平均收入至少提高30%,实现以“技”增收致富。同时,协会内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积极“传帮带”,提升新进工匠技艺水准,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龙城街道正不断探索创新,以文旅深度融合为引领,绘就一幅幅美丽动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门宣

编辑: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