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汝湖镇南新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和美乡村
“1+N”特色产业美村富民
日前,记者走进惠城区汝湖镇南新村,只见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沥青村道和一盏盏路灯让出行更便利;放眼田间地头,青翠的玉米地孕育着村民增收的希望,村干部正带领村民推进以甜玉米为核心的“1+N”特色产业体系,共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南新村遵循“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共建共享”总思路,稳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如今,一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社会稳”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村干部帮村民打包甜玉米。
党员干部主动让地支持公共建设项目
南新村通过强化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构建了一支年轻、有活力、经验丰富的村“两委”班子,形成了运转高效治理系统,汇聚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村务管理,实现了难事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好事群众优先的良好局面。
尤其是在公共建设项目中,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主动让地支持药王谷、水岸公园等小公园建设。随着村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村容村貌不断提升,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作为南新村大吕埔村民小组长的林演斌更是主动作为,为推进210亩垦造水田项目,他积极入户走访做通农户思想工作,多方收集地块信息并确定边界,确保土地权属清晰。在他的努力推动和村民的支持配合下,最终该项目涉及的100多户农户的土地顺利流转,有效优化了资源配置,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在强化基层党建方面,南新村严格执行党内各项制度,创新实施“党员积分制”“党员先示范”等活动,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还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常态化水平,营造了党员服务群众、群众紧跟党走的良好氛围。
拓展体验式农耕采摘增加收入
南新村拥有20余年甜玉米种植历史,以砂质沃土与优质水源培育出维生素含量高、鲜甜可口的甜玉米,成为该村发展经济的坚实支柱。
近年来,南新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全村每年的甜玉米种植面积超1500亩,年亩产稳定在2000斤左右。该村通过深化产业发展策略,实施作物轮耕增产增收,强化直销合作机制,有效拓宽了市场销路。与此同时,创新性地发展体验式农耕采摘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还显著增加了村民与集体的收入。
在推进产业多样化发展方面,南新村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大吕埔村民小组的210亩垦造水田项目,作为南新村产业规模化、多样化的重点项目,通过土壤改良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不仅提升了耕地质量,还成功吸引了伟梁农机等现代农业企业的入驻,实现了种植业的规模化、多样化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每年至少5万元的新增收入。
接下来,南新村将依托垦造水田与绿农企业等丰富的项目资源,精心构建以甜玉米为核心,以番石榴、苹果枣、台湾杨桃等多元农产品为辅的“1+N”特色产业体系,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同时,该村将积极探索“产业+农业+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融合研学教育、亲子采摘、田园观光、户外拓展及科普教育等多种元素,吸引周边及更广泛地区的游客前来体验,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出更多乡村新业态。
广集史料筹措资金建村史馆
“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只有让南新人更好地了解南新村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下一代更有底气、勇气、朝气地往前走。”南新村党总支书记林冠辉说。近年来,村“两委”干部积极作为,广集史料、筹措资金,大力推进南新村村史馆建设,从而强化村民认同,激活文化记忆,让村民追溯历史,感悟幸福之源,引领和美南新开拓更好的未来。
修一条路、美一片景、造福一方百姓。近年来,南新村从细微处着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去年南新村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与政策支持,新增200余盏太阳能路灯,覆盖全村10公里村道,极大地改善了夜间出行条件。村主干道实现沥青化1.5公里,巷道硬底化率近94%。大力开展植绿行动,累计种植桂花、嘉宝果等1000余棵。该村还高标准整合了农家书屋、妇女儿童之家、道德讲堂等场所资源,对3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体广场进行全面升级,设有科普廊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多元化文体设施,不仅夯实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还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与体育健身生活。“过去我们在广场打球时,需要借用村委会或村民家的厕所。后来村里在旁边新建了一座公厕,我们运动时方便多了。”村民林俊宇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通讯员王伟能 蔡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