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龙门县地派镇围绕“生态立镇、旅游旺镇”发展定位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着力建设山水康养度假小镇
作为龙门县北部乡镇之一的地派镇,全镇总面积211平方公里。北高南低的地势内,山地、丘陵遍布其中,让地派镇成为龙门县农业、林业生产重镇。在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进程中,地派镇紧紧围绕“生态立镇、旅游旺镇”发展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随着环“两山”示范区建设的深入实施,地派镇将如何把握好生态环境、红色文化、龙门北大门区位等独特资源优势,做好“山与水”“红加绿”文章,推动镇域经济新发展?日前,惠州日报社“聚力百千万 惠有新突破”——环“两山”示范区乡镇行大型采访活动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地派镇,探寻地派镇在环“两山”示范区建设中的新做法、新思路。
山水风光聚产业
打造湾区生态康养旅居目的地
地派镇地处南昆山脉温泉度假黄金经济圈,属于环“两山”示范区覆盖范围。当前,地派镇紧扣龙门县委赋予的“建设成为山水康养度假小镇”发展定位,充分挖掘和利用镇内资源,集中精力做好“山、水、泉、茶”四篇文章,全面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具有山水风光特色的典型镇,奋力打造成为大湾区生态康养旅居目的地。
目前,在全面梳理全镇文旅资源的基础上,地派镇拟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文旅圈。通过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逐步推进全域旅游,现已初步形成“一心一带五片区”文旅经济发展布局,当前,地派正谋划深入挖掘环天堂湖片区资源、建设温泉康养之路、打造地派茶文化文旅融合创新片区、力促桂峰山生态旅游度假村投产,强化规划引领,创造地派文旅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
山为桂峰山,泉为地派温泉。山与泉是地派发展生态旅游的厚实家底。桂峰山海拔1085米,地势南高北低,形成两山夹一沟的地势,其中,设有桂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山、水、奇石、瀑布、植物构成了景区的美丽风光。公园还存有3处遗址,分别为清代造纸作坊遗址、东江纵队革命活动遗址和瑶寨遗址。随着龙门交通路网的完善,桂峰山逐渐成为周边城市游客向往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桂峰山下,是常年流淌的温泉水。1960年,广东省医学科学院矿泉研究室专家曾到地派勘测,认为地派温泉水质好,又离圩镇近,若通过钻探提高水温和流量,很有经济价值。2010年,地派镇的首张旅游王牌——地派温泉森林度假区建成营业,成为当时龙门设施最新最高档的温泉度假区之一。近年来,该度假区通过不断打造新景点,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打卡地。“地派温泉酒店开业十四年以来,一直以温泉作为主流产品推广。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开发漂流、定向越野车、铁人三项等项目丰富产品,打造全新的旅游体验。”地派温泉市场营销部总监张丽说。
游客在地派泡温泉。
地派镇党委书记王俊杰介绍,如今,当地立足温泉资源优势,聚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地派温泉这张旅游名片,多年来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派周边民宿、农家乐等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有温泉酒店民宿16家。
在地派温泉的辐射带动下,位于地派村罗洞村民小组的晴溪民宿借助“龙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春风拔地而起,成为地派镇新兴民宿典范。“选择在地派投资文旅项目,一方面是看中了地派的山水环境,另一方面是地派镇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给予我们很大信心。”晴溪民宿总经理陈志棣介绍,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占地总面积20亩,民宿内30名工作人员都是本地村民,而来这里住宿的游客则以广深莞佛等地游客为主。
地派腊味声名远播。
罗洞村民小组村民阿展大力支持宅改工作,流转了自家闲置宅基地作为民宿的建设用地,如今他也成为民宿的一名正式员工,见证了“空心村”逐渐被激发活力的过程。“流转土地之后,我除了有分红,还能就近上班,赚钱顾家两不误。”阿展笑言,该项目落地后,地派村的村容村貌改变很多。原来几乎无人居住的“空心村”,现在很多村民都回来养鸡、种菜。常常还有游客进村买农产品,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当地农产品的销路,让村民们享受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红利。?
红色引领新风貌
着力推动典型村培育工作见“颜”见“质”
地派镇芒派村,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转战龙门的“第一站”,如今仍有龙从人民保乡队活动旧址——雷公背村祠堂、芒派村革命烈士纪念墓、三角山大岭头战斗遗址、欧岭下长窝红军医疗站等保存完整的红色遗址,让人们深刻铭记革命先烈曾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为充分保护利用芒派村丰富的红色资源,近年来,地派镇党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用心打造芒派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保护、修复了一批红色遗址,并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老党员刘石炎是第一位提出无偿出让屋地的村民。刘石炎老人自幼生活在芒派村雷公背村民小组,作为雷公背红色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他经历了日寇入村、龙从人民保乡队建立、国民党反动派焚烧祠堂等历史事件。听说红色村党建项目需要用地后,他不但将自己的3间老屋地无偿捐献出来,还积极劝说周边亲戚好友共同捐献。
村民无偿出让土地的类似事例在芒派村还有很多。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以来,芒派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芒派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炎夏热浪激情涌,乡村振兴正当时。走进芒派村,映入眼帘的是水泥路面平坦、房屋崭新亮丽、庭院干净整洁,一幅新农村画卷展现开来。近年来,在地派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芒派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环境意识、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带动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来,为地派镇“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贡献力量。
地派镇党委副书记陈欣介绍,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地派镇致力打造“区域联动、镇村融合”的活力圈,着重下好“七个一”建设“关键棋”,拟投入1.3亿元实施补短板、填缺项提升工程,全力提升镇村承载和服务功能;以培育典型镇、典型村为主线,推动典型村培育工作见“颜”见“质”。目前,陈洞村、上仓村典型培育村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地派村重点提升村和美乡村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
与此同时,地派镇正全面推进镇容村貌改善工程,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每周三由镇村党员干部带头,每户派出家庭代表共同参与环境整治行动,进一步提升全镇环境面貌,人居环境更加舒适。
王俊杰表示,为更好融入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地派镇还将积极练好内功,多方筹措资金,完善镇村硬件设施,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同时引导各村(社区)走好差异化高质量发展道路,聚力“一村一品”,实施“一村一策”,做大做强地派特色产业,推动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绿意盎然产业兴
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山茶区域品牌
地派本地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有茶叶、腐竹、腊味、巴戟、马古栗、蜂蜜、板栗等。其中,以地派山茶最负盛名。大自然赠予了地派人幽幽茗香,也为地派发展山茶产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地派镇聚力“一村一品”做好“茶”文章,漫山茶香,生机盎然。徜徉在这绵延的茶山中,便可一探地派的致富密码。
“现阶段,地派立足原有茶产业基础,深入做强地派山茶品牌优势,营造浓厚茶文化氛围,依靠‘茶业’助推乡村振兴。我们还将积极举办山茶展销会、采茶节等活动,推介优质地派山茶产品,为山茶销售打通渠道。”地派镇党委委员徐小凤介绍,近年来,地派镇先后成立了高桥、潘嘉圆、地派羽丰等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一品桂峰”“潘嘉圆”“羽丰山茶”茶叶品牌,并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品牌。目前,地派山茶种植面积超1800亩,茶树约210万棵,建有现代化茶叶加工车间2000平方米,茶叶年产量达12万斤,年总产值约2000万元。
陈洞村致力打造高山云雾茶品牌。
作为地派镇主要产茶地之一的古洞村,四面环山、民风淳朴、山清水秀,令人心旷神怡。这片生态环境优越的土地,多年前被一位“不安分”的年轻人潘记祥相中,在重重山林间开辟出一条古洞村的茶产业之路。
现为古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潘记祥,在2017年回乡就任后发现,家乡虽然环境优美,却没有产业,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一辈村民。眼前现状让潘记祥心里很着急。
经过多番考察调研,潘记祥发现古洞村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适合种植茶树、中草药材等经济作物。于是,他主动带领村民盘活山地种植茶叶,并于2018年初创办龙门县潘嘉圆茶业专业合作社,引进“鸿雁”茶叶品种,致力发展茶产业。
在潘记祥看来,通过充分利用古洞村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出优质茶叶,不仅可以打响当地茶叶品牌,提升龙门县茶产业知名度,也能进一步吸引外出年轻人返乡就业,助力古洞村实现乡村振兴。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龙门县潘嘉圆茶业专业合作社已形成茶产业链,涵盖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除带动村民种植茶种“鸿雁”外,潘记祥还倾注大量心血培育和推广本土珍稀野生毛茶,致力将毛茶产业发展成当地的特色产业。
在地派,人与茶邂逅的故事一直在上演。位于陈洞村的高桥茶叶专业合作社正致力打造高山云雾茶品牌。通过成立党支部,这家合作社“以红带绿”,与惠州一家公司签订长期经营承包合同,将收益纳入村集体经济收益,并优先提供就业机会给本村村民。茶产业成为地派镇以党建为引领、聚力“一村一品”、实施“一村一策”的生动实践,也为当地农产品向文旅产品转化奠定了基础。
2024年初,地派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惠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地派山茶示范基地荣获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产业示范基地。
据地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骏介绍,如今,地派将以山茶为媒,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举办山茶展销会、采茶节等活动,推介优质地派山茶产品,为山茶打通销售渠道。近期,随着地派温泉度假村进一步增值扩产,当地正谋划通过政企合作的形式,在陈洞村投资超1亿元的农文旅田园综合体项目,为地派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蓄势赋能。
访谈
文旅融合“三部曲”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环“两山”示范区建设为地派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派镇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为此,惠州日报记者对地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骏进行了专访。
惠州日报记者:环“两山”示范区建设为龙门县地派镇带来了什么样的重大机遇?地派镇在环“两山”示范区建设中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地派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李骏:地派镇抢抓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紧扣龙门县委对地派“建设成为山水康养度假小镇”的发展定位,坚持“生态立镇,旅游旺镇”一张蓝图画到底。
地派镇地处南昆山脉温泉度假黄金经济圈,属于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覆盖范围,拥有“山、水、泉、茶”生态资源以及丰富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化,全面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具有山水风光特色的典型镇,奋力打造成为大湾区生态康养旅居目的地。
惠州日报记者:接下来将从哪些方面为地派镇塑造发展新动能?
李骏:地派镇坚持以生态为基、以文赋能、以旅为媒的发展理念,走深走实文旅融合“三部曲”发展之路,为环“两山”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能。一方面是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文旅圈。在全面梳理全镇文旅资源的基础上,现已初步形成“一心一带五片区”文旅经济发展布局,树立“文旅+”思维,强化规划引领。
另一方面,是打造“区域联动、镇村融合”的活力圈。着重下好“七个一”建设“关键棋”,推动典型村培育工作见“颜”见“质”,不断完善区域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
与此同时,地派还将着力打造“特色品牌、高点定位”的经济圈。今年内筹备推动桂峰山生态旅游度假村二期、陈洞茶文旅休闲旅游度假区、曦·隐精品民宿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促桂峰山生态旅游度假村一期、驴友大本营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合子水上漂流基地等项目签订投资协议。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曾兴华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