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龙潭镇新寮村依托竹笋“破”出致富路
21斤“笋王”拍出108888元
龙门多竹,满目皆是。有竹必有笋,龙门所产的大头竹、筋竹、竻竹、苦竹、毛竹这5种竹的竹笋俱佳,但其中最有名的还属大头竹竹笋——西溪笋。每年6至9月多雨,眼下正是西溪笋采收旺季,在龙潭镇新寮村大山里,一根根竹笋铆足全力破土而出。
企业代表拍得“笋王”后与“笋王”拍照留念。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融心 摄
去年,新寮竹笋获得首届广东林业博览会参展产品金奖。今年,龙潭镇将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百亩新寮竹笋种植基地,进一步打响新寮竹笋品牌。
第二届竹笋节拍出“笋王”“金笋”
为带动新寮村竹笋产业经营发展,早年,新寮村成立龙门跃农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竹农晾晒好的竹笋统一收购包装销售,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23年,为充分展示新寮竹笋产业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质的发展条件以及龙潭镇乡村振兴新面貌,龙潭镇在新寮村举办了首届新寮竹笋节活动,打开了新寮竹笋品牌知名度。
8月10日,龙潭镇第二届新寮竹笋节拉开帷幕。本次活动全方位展示新寮村丰富的竹笋资源,致力于弘扬竹笋文化,推动竹笋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助力,朝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目标迈进。
活动现场,精彩的文艺节目表演、有趣的互动问答、“笋王”竞拍以及竹笋全宴品鉴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环节,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有效扩大“新寮竹笋”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新寮村的农户黄大叔说:“竹笋节的举办,让我们的竹笋更出名了,卖得更好了。”
在“笋王”拍卖环节,与会企业代表纷纷举牌参与竞拍。经过激烈竞价,品相更佳、体量更大、寓意更好的“笋王”与“金笋”被高价一举拍下。重达约21斤的“笋王”以108888元的高价拍出,“金笋”则以80000元价格被一企业代表获得。当天全场拍卖成交所得款项近47万元,将用于扶持发展龙潭竹笋产业。
龙潭镇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别在新寮竹笋产业上,不断探索创新,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希望通过竹笋节,进一步展示新寮竹笋特色农产品,进而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将龙潭镇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与农业相结合,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龙门县副县长张新文说。
西溪笋年产值200万元
车辆行驶在前往新寮村的蜿蜒山路上,放眼望去,两旁全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竹子。新寮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冬暖夏凉、雨水调和的优越环境,让这里长出来的西溪笋粗大肥厚、清甜爽口。据数据显示,西溪笋种植面积约占全村山地面积55%,西溪笋年产量约100万斤,年产值达200万元。
新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永发说,新寮村过去因为劳动力外流,村里田地丢荒严重,就连当地极具特色的农产品新寮竹笋也因为没有被充分盘活导致产值产量不高。近年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新寮村党支部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成立了新寮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竹笋种植示范基地,着力打造新寮特色农产品品牌。如今走进新寮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窗台楼顶都铺满了成片的笋片,金灿灿的竹笋片就像闪闪发光的黄金,闪耀着致富的光,铺就着乡村振兴的路。
当前,龙潭镇依托竹林资源等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竹笋特色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打造龙潭镇特色产业名片,进一步擦亮新寮村“竹笋之乡”品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为探索强村共富新路径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次新寮竹笋节,正是龙潭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举措,也是大力推动龙潭特色产业‘走出去’,积极探索龙潭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形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等新业态的生动实践。”龙潭镇党委书记邬少英介绍,当前,龙潭镇坚持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抢抓环“两山”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结合龙潭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今全镇面貌发生新变化、品质实现新提升、产业实现新发展。
接下来,龙潭镇将以此次竹笋节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龙潭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黄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