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GDP预计增长6%左右——陈宇航同志在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新词热词

政府工作报告新词热词描绘新的发展图景

江湖一体两湾联动“拓”格局 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兴”产业

  “融深融湾”“百千万工程”“江湖一体”“两湾联动”……2025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新的发展图景,也提到了不少新词、热词。这些新词、热词,既是透视未来发展路径的“风向标”,也是指引我们砥砺奋进的“参照系”。它们背后的一项项举措,也将变成惠州务实创新的政策组合拳,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书写新答卷。

  融深融湾

  携手共建世界级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报告内容:我们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产业科技“大联动”、交流交融“心联通”,携手共建世界级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解读:全面融深融湾是惠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今年,我市将加快构建大湾区综合枢纽门户,推进千万级干线机场建设,推动惠坪高速、机场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建设,排查和打通与广深莞交界的“断头路”等,并谋划打造南北出海新通道。将持续深化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拓展“湾区认证”采信推广场景,加快推进粤港澳跨境泛公共服务一体化。将着力促进科技产业合作,加强广深港创新资源的转化利用,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将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用好“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台侨特色服务合作平台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融合发展。

  江湖一体

  将西湖与东江、西枝江联动考量

  ●报告内容:“江湖一体”提升城市品质。将西湖与东江、西枝江联动考量,整体提升“一湖两江四岸”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做好城市品牌传播,加快府城改造,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

  ●解读:惠城区作为我市中心区,与市共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惠城区将推动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让文化成为城市名片。与市一体统筹建设好西湖荟客厅、府城文旅融合提升、水东街文旅业态更新等重点项目,整体提升“一湖两江四岸”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讲好“一坡一山”“湖上五先生”等名人名家文化故事,活化利用中山公园、惠城非遗馆、嘉祐寺、祝枝山馆、梅花馆、大云寺遗址等文化资源。发挥水东街和祝屋巷消费集聚区品牌效应,支持野岛、共邻社区小红楼等文创街区,打造年轻业态文旅消费新场景,吸引更多外地人来惠旅游消费。

  百千万工程

  努力打造全省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报告内容: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见成效,奋力打造全省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解读:去年以来,惠州把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有力抓手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机遇,努力打造全省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完成最美旅游公路建设、启动体育小镇建设等是高水平规划建设引领区的重点。当前正高标准建设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项目以“8字形”串联南昆山和罗浮山,包括1条国道、1条省道、7条县道,链接9个镇、54个行政村、200多个景点,力争今年上半年全面建成。以苏东坡16件赏心乐事为主线,沿路规划16个主题驿站,预计今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将启动体育小镇规划编制,系统谋划环罗浮山体育产业布局。

  两湾联动

  以大亚湾、双月湾为重点联动三县区

  ●报告内容:“两湾联动”发展海洋经济。以大亚湾、双月湾为重点,联动惠阳区、惠东县、大亚湾开发区,科学布局交通设施、石化能源、滨海旅游等项目,实施好2025年度惠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解读:我市围绕国家“双重规划”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惠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成功入选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3亿元。该项目聚焦大亚湾—大鹏湾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总体布局包括三大工程,总投资4.06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2025年至2027年,旨在大幅提升考洲洋、范和港、双月湾和淡澳河口等海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功能,筑牢环大亚湾和红海湾的连续红树林海岸生态屏障。

  绿色算力集群

  为大湾区创新型产业与应用提供算力支撑

  ●报告内容:推进省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建设,加快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等项目建设,构建绿色算力集群,为大湾区创新型产业与应用提供算力支撑,带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解读:今年,我市重点推动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项目打造绿色低碳智算标杆,年内完成清洁能源覆盖率达100%的升级改造,完成新型智算中心封顶并开始机电安装,推动承接高性能算力服务器部署,构建超大规模算力集群建设。与此同时,我市将探索搭建全市算力调度和供需匹配平台,提供响应便捷、成本低廉、配置高效的算力服务,充分激活先进算力基础设施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

  能效领跑者

  持续推动60家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报告内容:深入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推动5家以上企业列入国家绿色制造品牌名单,完成60家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解读:近年来,我市把绿色制造作为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惠州累计培育3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9家省级绿色工厂和1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制造名单数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市工信部门将对不少于20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工作,提高生产运行能效。梯度培育一批各层级绿色制造示范品牌企业,持续推动60家以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靶向”招商

  组织龙头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招商

  ●报告内容:聚焦“2+1”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开展“靶向”招商。

  ●解读:开展精准“靶向”招商,是做强“2+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坚持构建大招商格局,精准招商成效显现。市、县“一把手”主动靠前,通盘谋划,狠抓招商。去年,全市举办90多场国内外招商活动,全市性活动共促成项目签约80宗、签约金额175.19亿元。同时,成立市招商办公室,组建精干小分队,常态化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境外等重点区域、城市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组织TCL、华阳等龙头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招商。加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链招商,今年1月6日,“面向全球 惠聚未来”高端石化新材料招商大会在惠州举行,共达成合作项目94宗,计划投资总额929.02亿元。

  人工智能+

  促进人工智能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

  ●报告内容: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培育工业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以场景育产业,支持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产业向低空领域拓展,鼓励开展无人驾驶等新业态的场景应用。

  ●解读: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主体是推进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人工智能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我市将以“机器换人、数据换脑”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在研发设计、中试试验、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融合应用,加快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和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谢菁菁 游璇钰 刘建威 谢宝树 凌保康 刘炜炜

  龚妍 通讯员李鑫

编辑:李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