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代表委员聚焦“百千万工程”献策
高水平规划建设引领区 深化“旅游+”产业融合
我市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县镇村发展动能全面激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见成效,奋力打造全省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市政府工作报告,认为我市要把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有力抓手和重要发展机遇,抓好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加快推进。图为罗浮山景区。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开发主题化产品打造四季全时旅游
随着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加快推进,引领区实施范围内交通更便利、设施更完善、圩镇更美丽。博罗和龙门的各景区、镇村和民宿等也抓住发展机遇提质升级,今年春节假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游玩。
高水平规划建设引领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成最美旅游公路建设,打造森林徒步路线,沿途布局高端宿集。深入推进建筑艺术计划。推进空心村整村改造,引进落地一批文旅、康养产业项目,启动体育小镇建设。
“可开发主题化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好森林康养、户外运动、农业体验等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四季全时旅游。”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资工委主任杨慧红建议,抓住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机遇,强化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深化“旅游+”产业的融合。例如,龙门县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与智慧管理,优化交通网络,建设智慧旅游系统,逐步推动当地文旅业实现由“过境地”到“目的地”的转型升级。
杨慧红还建议,在县城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避免区域同质化,充分利用好龙门独有元素,聚焦文化场景化、消费年轻化、服务智慧化三大方向,通过空间重构、业态升级、文化赋能,可将县城核心区打造为“农民画艺术客厅”“大湾区生态慢生活之城”等主题场景,把龙门县城建设得更有人气更具特色。
“这几年我们各级财政都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但一些项目的谋划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要更贴合当地实际,精准谋划项目,用更低成本完成更高质量的建设。”市人大代表,龙门县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丹萍建议,要明确前期环节的各方责任和要求,加强变更控制,同时强化前期的沟通协调,优化设计。
提升惠州农业国际化水平
惠州是海洋大市,向海图新、向海图强,打造海洋强市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黄唇鱼种源保护与大黄鱼产业化应用,发展全产业链现代化海洋牧场。
市人大代表、惠东县恒利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汉文说,受消费等综合因素影响,惠东水产养殖业近年来生存空间也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下降,但成本下不来。
就做强惠东水产的竞争力,邱汉文建议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龙头、链主带动产业链发展,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增强科技赋能,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传统“靠天吃饭”的局面;加大宣传力度,引入电商等技术手段,把当地水产品推向全国。
市政协委员、广东供销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张璧建议,发展农业要坚持创新思维,比如在给偏远的乡村学校配送农产品时会受到交通条件等限制,可以创新采用无人机配送等方式,让农业与新质生产力更好融合发展;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引导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农业合作,拓展农产品市场,提升惠州农业的国际化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张璧建议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农业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农业科技融合助力产业升级方面,惠州应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建议农业企业多与高校合作。”市政协委员、惠州市乐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平天认为,当前惠州正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这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助力。破解农业企业科研力量薄弱的关键,在于搭建高校与产业的创新桥梁,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董平天建议,可以邀请本地和外地高校人才来交流指导,同时可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专家们把科研成果跟本地农业产业相结合,转化为农产品。企业还可引入高校科研团队,重点突破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关键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益,重塑特色农业的发展格局。另外,企业也可以前往对应高校交流学习,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博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徐新超建议,加强农业科技与人才支撑,将“十万人才大招引”行动与农业领域结合,单列农业人才指标,重点招募智慧农业、遗传育种、农产品电商等领域专家,并结合研发专项基金吸引、留住更多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徐新超还建议,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如设立种业研发专项基金、“人工智能+农业专项基金”等,支持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本地农企合作,探索“补改投”形式等促进种业创新,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边研发、边转化、边孵化。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周智聪 游璇钰 刘炜炜 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