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拥有各级非遗项目349项,其中不少是新春民间习俗或喜庆活动
探寻非遗里的年味 感受惠州文化魅力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去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让中国的非遗备受关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惠州,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27项、市级108项、县(区)级211项,其中不少是新春民间习俗或喜庆活动。
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后的第一个长假。惠州日报记者梳理并走访了部分蕴含浓浓年味的非遗项目,打出新年精气神的龙华大鼓、舞出新年好光景的汝湖舞草龙、吃出香甜好意头的横河大笼粄……共同感受非遗里的惠州文化魅力,庆祝这个寓意美好的节日,一起迎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打出新年精气神
“咚咚锵!咚咚锵!……”日前,博罗县龙华镇宁和村李氏宗祠前,传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击鼓声,龙华大鼓的雄壮气势,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龙华大鼓
博罗龙华大鼓是东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华大鼓属民族打击乐,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说为祈求家族人丁兴旺,龙华沿沙河一带每一宗族均会添置一面大鼓和数十面小铜锣,在腊月二十四至正月十五期间,三五十人乃至上百人凑在一起,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兴财旺。
龙华大鼓以鼓体巨大而著称,传统的龙华大鼓表演,由铜锣和大鼓组成,大鼓高达1.5米,鼓面直径约0.8米。“我们刚做了两个新鼓,就等着大年初一登场了。”龙华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李满池说。年近七旬的他,提起龙华大鼓,依然激情澎湃,“龙华大鼓的鼓面必须适配鼓点、速度,打出龙华大鼓的精气神!”
据介绍,龙华大鼓以村、姓氏为单位组成大鼓队。表演时,一面大鼓放置场地中心或人抬车载,鼓手站于鼓前,众人敲打铜锣伴奏,音调和谐,犹如龙腾虎跃,场面热闹。
“以前村里人只要听到有锣鼓声响起,那是万人空巷……”李满池回忆着从前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如今,随着现代人娱乐节目日渐丰富,想亲身领略龙华大鼓风采也变得更为难得。
“打龙华大鼓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民间习俗,已经流传几百年了,我们有责任把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李满池说,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愿意手把手认真辅导,“教年轻人握锤的姿势,怎么打鼓才不容易把鼓打烂,怎么打才比较灵活。”除此以外,李满池还担任龙华中心小学校外辅导,这些年共教出了几百名学生,其中“C位”鼓手就有三四十名。他还通过在龙华大鼓中增加旗帜、变化阵容等,为龙华大鼓传承注入新动力。
去年,李满池带着一帮队员,在惠州市内举办的元宵巡游、美食节、龙舟赛等活动中展现风采。新的一年,他也期待着龙华大鼓有更多露脸的机会。“一方面希望能让大家多感受龙华大鼓的精气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舞出新年好光景
夜空中,被灯光点缀的稻草龙,时而腾空,时而翻滚,威风凛凛……每年正月十四的夜晚,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都会组织“舞草龙”活动,祈求风调雨顺、驱灾降瑞、吉祥安康。这项在汝湖上围村、下围村流传了200多年的元宵节民俗,是当地新春活动的“重头戏”,于2015年2月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汝湖舞草龙
据村中老人回忆,上围村、下围村村民祖辈是为躲避战火,辗转从福建迁徙到惠州汝湖镇定居的。而舞草龙的传统习俗也是先祖从福建带过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至今。
汝湖镇上围村党总支部委员陈玉祥介绍,汝湖舞稻草龙分为“请龙”“舞龙”“送龙”三个环节。
“请龙”要先扎龙。扎龙一般在舞龙的前几天开始,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指导操作,一根根细扁的稻草,通过编织、揉拧、捆扎等工序逐渐化身为草龙的各个部位。其中龙头是最难做的,要先用铁丝做出龙头、龙角的模型,然后再用稻草细心捆绑包扎,才能做出惟妙惟肖的龙头。草龙扎好后,村民舞着草龙,敲锣打鼓去东江边,让龙头轻轻点一下水,然后放鞭炮,才算请龙礼成(俗称“抢青”)。
元宵节前夜,也就是正月十四的晚上,最热闹的“舞龙”环节上演。村民身穿黄金衣,踏着锣鼓声,舞起稻草龙,夜空里,由LED灯点亮的草龙耀眼明亮,或是龙身流水式转动,或是蛇形原地盘旋,或是猛然翻跃起来,蔚为壮观。“以前草龙身上是插香火的,近些年考虑到环保和安全,改用LED灯。”陈玉祥说。
舞龙的队伍会将草龙舞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口。每到一户,主人都要烧香拜灶神,并把准备好的利是放到木盒夹里,意味着大吉大利,然后放鞭炮送草龙过户,就这样一户一户,直至全村游完。
送龙的环节是由带头人领着舞龙队,敲锣打鼓来到江边,烧掉草龙,寓意带走“晦气”,留下好运,祈祷来年又是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头。
陈玉祥介绍,汝湖舞稻草龙列入非遗之后,不只是新春期间才舞动起来,近年来通过走进校园、参加展演、开展研学活动等多种形式,“舞”出了汝湖,也“舞”进了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里。“接下来,我们会持续加大汝湖舞稻草龙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走进非遗,感受汝湖舞草龙的魅力。”
巧手剪“蛇”添年味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看似寻常,却在刀落纸飞之间创作出无限的生机与魅力。
初见惠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雅晶时,她正在惠城非遗展示馆进行“沉浸式”剪纸创作,其徒薛松岚则在一旁加以辅助。她一边讲解基础剪纸技巧,一边分步骤示范,只见彩纸在她手中翻转,剪刀上下穿梭,三言两语间,一幅栩栩如生的“蛇来运转”便呈现出来了。参加活动的孩子们纷纷效仿,剪出的小蛇或形象生动,或憨态可掬。
惠州剪纸
据载,惠州剪纸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刘雅晶是其中的一名代表性传承人。刘雅晶说,她小时候常看到大人们用一把剪刀剪出各种图案,作为节庆祈福纳吉或婚嫁仪式的装饰,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直到2004年退休,她开始系统学习惠州剪纸技艺,并逐步走向传承技艺和文化的道路。
每到春节,便是刘雅晶最忙的时候,工作室、非遗馆、文化馆都有她的身影。一边创作,一边传授剪纸技艺,将一幅幅满载美好祝福的剪纸作品带给大家。
惠州剪纸具有南派剪纸的柔美清秀,其图案精巧、技法写实,采取剪刻结合的表现方式。刘雅晶介绍,惠州剪纸的创作吸收了国画和版画的手法,设计疏密有致,刀工细致入微,画面丰富饱满,而且品种多样,表现丰富,用途广泛。
近些年来,刘雅晶致力于推广惠州剪纸技艺,在麦地成立了工作室,也经常到学校或文化馆进行教学培训。
在剪纸教学中,刘雅晶摸索出一套易记的教学口诀:先难后易,先小后大,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明后暗,先阳后阴。为使剪纸技艺更好地传承,她在剪纸的图案上还结合了孩子的喜好,融入了奥特曼等图案。在她的努力下,如今惠州剪纸在一些小学和高校开设了课堂。
吃出香甜好意头
“汤无盐如水,年无粄无味。”在客家人眼中,粄承载着浓浓的年味和祝福。博罗县横河镇的客家大笼粄亦是如此。当地客家人逢年过节、新婚喜庆、添丁升学、乔迁入伙、宴席贺寿都少不了大笼粄。大笼粄的读音与横河话“大本事”谐音,寓意着长辈对后辈的祝福,祝福晚辈有大本事。
每到春节,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横河大笼粄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俊杰也忙碌起来,到惠州及周边城市展销推广大笼粄,现场免费试吃吸引了不少人关注。“春节期间,我们接到了很多新屋入伙和过年添丁的大笼粄订单。”黄俊杰说。
横河大笼粄
横河大笼粄主要由糯米粉、冰片糖两种材料制作而成。按照当地习俗,大笼粄越大越好,做一个标准“一斗六”的大笼粄,要用糯米24斤、片糖20斤,经过浸米、打粉、融糖、搅粄、围蕉叶、倒粉等手工环节,将粄放到大炉上隔水用柴火蒸10多个小时才能制成。
“传统大笼粄做好是装在竹笼的,最大的有四五十斤重,主要用于节庆的日子。现在我们还推出了三斤、五斤的独立包装和切片装大笼粄,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黄俊杰说。如今,大笼粄除了在博罗本地销售,还借助网络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这些年,黄俊杰欣喜地看到,大笼粄“走”得越来越远。黄俊杰是一名90后,他从小到大跟着父亲一起做大笼粄。2014年,考虑到父亲年纪渐长,传统技艺需要有人“接棒”,同时也为了照顾家庭,他辞去了外地的工作,选择回乡继承父亲的生意。为了让这项传统事业发展得更好,他建设了生产车间,引进生产设备,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改进工艺,确保制作出来的大笼粄更安全、卫生、美味。他还对大笼粄的口味和形状进行创新,推出黑米、姜汁、艾草味大笼粄,设计狮头、麒麟形状的文创类产品,丰富大笼粄的口味和文化内涵。
自2019年大笼粄制作技艺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黄俊杰就开始积极参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宣传推广活动,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手把手教中小学生制作大笼粄,讲授有关大笼粄的民俗文化等。同时,他还拍摄视频,借助网络平台,毫无保留地展现大笼粄制作技艺。“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从事这个行业,只有大家愿意做了,才能让大笼粄制作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口生香解乡愁
酥香松软、肉爽带汁、鲜美浓郁……对惠阳很多老街坊来说,一口黄金酥丸,不仅是独特的风味,更承载着浓浓的“乡愁记忆”。
今年临近春节期间,李伟坚的黄金酥丸几度卖到脱销,平均日销超过100斤。不仅当地众多食客前来购买,周边区域的客人也慕名而来,他们不单给自家人品尝,还常常作为特色伴手礼与他人分享。
黄金酥丸,就是炸过的大肉丸,是惠州久负盛名的传统名肴,也是惠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制作技艺2015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金酥丸
作为黄金酥丸第四代传承人,1973年出生的李伟坚一直坚守黄金酥丸制作的传统技艺。选料、捶打、合浆、捏丸、浸泡、油炸……看似简单的六道工序,实际每道都有讲究。尤其是选料方面,要用当天凌晨宰杀土猪肉,遵循着食材自然特性,调味料也只选择盐,不用面粉增加肉酱粘度。通过单纯手工捶打,激发和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记者看到,成品的黄金酥丸外观饱满金黄,既可以作为单独菜品,也可与其他食材搭配烹饪,制成各种美味佳肴。
据载,黄金酥丸制作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朝诗人袁枚曾对黄金酥丸有过详细记载。
自1991年师从许林师傅,李伟坚在言传身教、反复实践中掌握了黄金酥丸的技艺精髓。2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将黄金酥丸制作工艺发扬光大,不仅建设了黄金酥丸制作技艺体验馆,还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弟子,对部分学员进行重点培养,目前已培育出近10位第五代传承人。
李伟坚说,希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将黄金酥丸打造成惠阳乃至惠州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性产品、特色品牌。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游璇钰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