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到消费券的第二天就去逛商场了,政策对我们购物真的很友好。”家住惠城江北嘉和名苑小区的刘女士谈起一个多月前的消费券仍记忆犹新。她介绍,第一期没有注意,看到身边有人在用,就一直在关注着新政策,非常实惠。
不只是发放“惠民乐购”消费券活动,随着“520”购物节、购车补贴、家电“以旧换新”等新措施的实施,作为城市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取得长足发展,社会消费需求快速释放,持续为惠州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惠州市统计、商务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前三季度,惠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10.11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其中,限上社消零总额完成527.3亿元,同比增长10.7%;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个行业销售额合计2162.8亿元,增长7.5%;新能源汽车、家电和网络零售持续快速增长,为全市消费市场平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消费品市场稳步复苏 七成品类零售正增长
领了消费券就赶忙去超市一趟、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下来后提了新车、用家电“以旧换新”赶忙给家里换了个大电视……谈起过去半年多的家庭消费,在麦地居住的李露笑言全家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购车和换家电其实都是刚性需求,有了好政策,加快了购置的脚步。”她说。
李露并非个例。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前三季度,尽管偶发性的疫情时有出现,但随着惠州市一系列促消费举措的出台,在全面压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市消费品市场逐步回暖。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0.11亿元,增长3.8%,比上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消费品市场稳步复苏势头明显。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当前背景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惠州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关注数据可以发现,自去年初以来,惠州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表现在全省一直处在前列,社会消费需求的释放正在为惠州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在纳统的零售企业及商品品类中,全市近七成的商品零售额都保持着正向增长,这意味着城市消费需求复苏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需求正在全方位释放。”惠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全市20个限上批零商品类别、13个类别都实现同比正增长,合计拉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增长达12.1个百分点。
具体到各行业,数据显示,1—9月,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个行业销售额合计2162.8亿元,增长7.5%,总体呈现平稳增长。其中,批发业销售额1060.4亿元,同比增长8%;零售业销售额970.9亿元,同比增长7.8%;住宿业营业额22.4亿元,同比下降2.2%;餐饮业营业额109.1亿元,同比增长2.7%;批发业、零售业合计占四大行业比重93.9%,拉动四大行业销售额增长7.4个百分点。
在汽车消费领域,随着芯片短缺问题逐步缓解,叠加汽车促消费政策实施,消费需求有效释放。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67.61亿元、同比下降0.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8个百分点。其中,限上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20.52亿元,同比增长246.7%,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6亿元,拉动惠州市限上零售额增速提升3.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随着家电促销政策的落地以及电商平台的发力,全市家电零售和网络零售表现坚挺,拉动力持续增强。1—9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电零售48.9亿元,同比增长16.1%,比第一季度提高23.7个百分点,交易强势反弹;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75.37亿元,增长41%,拉动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5.3个百分点,助力全市消费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创新举措撬动潜力 市民消费热情提升
“政府发钱邀你去购物,这个羊毛你薅不薅?”今年中,惠州市“惠民乐购”促消费活动首期消费券派发,领消费券一度成为当时惠州各社交网络平台的热词。满50减20、满100元减40元、满200元减80元……各类消费券广泛用于餐饮、商场、景区、酒店等线下消费,为市民送来福利。
“消费券活动开始没在意,确实没想到能有这么实在的优惠。”刘女士直言,年中的时候没来得及抢,这一次终于抢到了第二期消费券。“年初看到闺蜜购物炫耀抢到的劵,一直心痒痒,其实面值也不大,在买东西的时候省得也不多,但消费券带来的购物喜悦无法替代。”谈及该项活动的影响,刘女士直言,消费券给大家带来信心,大家消费的热情上来了。
梳理惠州市商务部门动态的消费券核销数据,可以看到市民对活动的热情回应。在5月份的第一期“惠民乐购”消费券发放活动中,当期共计消费券约73万张,金额约3000万元,核销2515.5万元,拉动消费1.76亿元,拉动比7.0。结合近期开展的第二期消费券的发放,两期“惠民乐购”消费券活动总金额将超过6000万元,按照此前的核销数据,这意味着将直接拉动消费规模近4亿元。
“消费券带来的刺激效益清晰地反应在商场的人流数量变化以及商户的经营额表现上。”惠州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港惠购物中心总经理秘海英介绍,政府发放“惠民乐购”消费券、举办购物节等都有力地提振了社会消费的信心,营造了更优质的消费环境,对企业的帮扶效应非常明显。
除了发放消费券为消费市场注入活力,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下半年针对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以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在5月1日至6月30日开展的为期两个月针对新能源汽车8000元/辆的补贴政策实施,惠州汽车消费市场迎来了销售井喷。
“购车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车展活动的开展,对公司旗下新能源车系销售的促进作用立竿见影。”惠州市汽车流通行业协会会长、比亚迪(惠州)公司负责人马俊伟介绍,在5—6月的政策红利期,月均销售车辆比之前要多出100多辆。吉利汽车江北德通店负责人刘江则表示,购置税减半政策带来了4S店销售的井喷,在一二季度仅有500余辆销售的基础上,三季度完成了近400辆车的销售,月均销售约120辆车,拉动效应非常明显。
“消费是全品类的,进入四季度,全市家用电器‘以旧换新’活动正在开展,既有效迎合了市民年终添置家电的刚性需求,也有力地推进消费需求释放。”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0月底,全市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成交订单金额已达4673万元,预计匹配补贴优惠资金440万元,全面释放市场消费需求。
商贸行业发展有好土壤 企业搭建线上线下渠道
不只是阶段性的消费刺激措施,围绕《2022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培育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目标,惠州市正在加速搭建起引导商贸企业提质升级发展的政策环境体系。
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施行的行业政策举措,年初以来,市政府相继出台服务业纾困“19条”和中小企业纾困“23条”,即《惠州市进一步支持服务业领域纾困发展的若干措施》《惠州市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同时陆续印发《2022年惠州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商业消费高质量发展事项)申报指南》和修订完善《惠州市促进商业消费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不断优化完善促消费政策体系,有序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消费升级。
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和消费升级需求释放的行业新环境,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寄予厚望的华贸中心、港惠新天地、水东街等特色商圈等商业体也加速了自身提质升级的发展进程。
“商圈的高发展需要优质土壤。惠州商贸领域规范和管控体系的建立给了行业良好的发展基础,也为行业企业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秘海英介绍,作为惠州商业零售的标杆企业之一,港惠正在经历着全新的行业发展环境以及电商冲击、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等,行业在不断尝试和探索,好的政策环境给了企业摸索和试错的信心。
她介绍,为引导市场消费回升,港惠过去几年来基本“月月有活动”“周周有优惠”,联合第三方平台推出各类“联名卡”“黑金卡”等会员乐购卡,用实惠吸引客户放心消费。同时,依托客群系统搭建云饭桌社群,完善配送机制打通供需双方的购物渠道。“在最近的疫情防控期间,暂停堂食的三天内完成了约2万元的销售额,帮助商户链接市民,打通消费渠道。”
“要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还需构建起更加多元的销售渠道。”华贸天地商业中心负责人王逸宇介绍,华贸当前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直播工作室,搭建团队实现了“天天有直播”,在加速完善线下购物体验的同时,搭建起线上的销售卖货渠道,帮助商户带货,打通销售瓶颈。“从年中直播开启,截至11月初,通过直播卖货总额已经超过了3000万元,让商户销售多了一种选择和可能,不见面消费,打破空间的限制。”他介绍。
商贸流通行业企业“线上选购+线下配送”机制正在加快普及。在天虹百货,依托“天虹到家APP”打通线上线下购物渠道,3公里免费配送;在丽日商场,企业自营开发的线上平台“丽日购”已逐步成熟,线上线下质量、服务、价格同步。“线上下单很便捷,早上出门上班,公交车上下好单配送,家里的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拿菜做饭。”家住惠博沿江路的陈女士直言便利,线上线下无缝衔接,老人省去很多麻烦。
“市场环境不断在变化,行业企业呈现出来的活力和韧劲让人欣喜。”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直言,该局将不断深化对行业的监测和研究,及时掌握行业趋势和做好服务,创新施策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引导行业更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行业服务机制和监测机制的的不断深化,全市商贸流通企业提质发展的脚步正在加速迈开。数据显示,在前三季度,全市81家重点商贸企业销售额(营业额)完成538.7亿元、同比增长40.9%;其中,9月销售额(营业额)完成75.5亿元,同比增长71.5%。
■观察眼
打通“线上+线下”渠道
让消费市场火起来
今天迎来“双11”,作为伴随电子商务发展而诞生的购物节,线上不见面的交易模式,对于疫情环境下面临不确定性的实体商贸流通企业提质发展无疑有重要意义。
随着电商等新型购物方式的出现,实体商业面临着根本上的变革。尽管在行业分析中,线上购物尽管更加便利、价格更实惠,但线下商业的体验感和消费的休闲属性则是线上无法替代的。我们看到,华贸天地、印象城、金山湖中心、港惠三期等新商业体均聚焦购物体验感以及线下公共休闲空间的营造。
在过去的消费升级进程中,商场配套业态多元、休闲空间多样……体验感的不断优化正在吸引消费人群的回流,线下消费成为年轻人休闲互动、家庭亲子娱乐以及城市丰富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新阶段的市场环境变化带来了新的消费格局,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零散病例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各类大型聚集性促消费活动暂停举办,购物场景和消费人群间的互动多了一层桎梏,无法固定而长期地延续,造成了消费者和消费场景的被动阻隔。
在采访过程中,尽管商贸企业代表均认可消费刺激政策带来的利好影响,但同时也表达出对于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忧。“消费无法有效延续,就很难构建起良好的城市消费生态。”华贸天地商业中心负责人王逸宇称。
路在何方?商贸流通企业加速构建起“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体系或是关键。在实际的探索之中,华贸天地拥抱线上直播,为商户带货突破3000万元销售额,丽日商场搭建线上平台“丽日购”、天虹商场依托“天虹到家APP”……线上线下购物无缝衔接,质量、服务和价格同步,正逐步受到客群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惠州市商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消费市场运行数据中,网上零售消费的高位增长很大程度上给出了答案。在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75.4亿元,增长41%,比商品零售额增速高28.7个百分点,拉动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5.3个百分点。
在企业加速拥抱新环境的同时,惠州市商务、发改、工信和市场监管等各部门也应加大引导力度,研究线下实体和线上电商两种业态的有序融合,积极有力地做好统筹规划,规范引导网红直播等形式和个商贸流通企业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真正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发挥各自渠道的优势,扬长避短,把货卖出去,让消费市场真正火起来。
南方日报记者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