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胖娃娃” 当心发育异常

  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营养状况是家长们关注的永恒话题。儿童群体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很多父母认为能吃是福,不会限制孩子进食。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营养状况虽然得到改善,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升高。

  不久前,一场儿童肥胖义诊活动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该院儿童内分泌、生长发育专科副主任医师魏苗苗、张旸、丁凤等专家现场科普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们关注儿童肥胖问题,学习了解科学体重管理、平衡合理膳食及运动管理等相关知识。

  胖娃娃未必是好事!该院儿童内分泌、儿童生长发育专科相关专家提醒:对于生长发育异常的孩子,家长要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尽早治疗。

  每5个孩子里就有1个“小胖墩”

  “我家孩子今年5岁,特别喜欢吃冰激凌和蛋糕,每天放学后都要我买给她吃,不给吃就闹脾气。今年以来,体型胖了很多,老师最近也提醒我要注意孩子的健康问题。”张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由于膳食不平衡,加上不爱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一些儿童小小年纪就出现明显肥胖。但很多家长尚未意识到肥胖对孩子健康影响的严重性,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胖的孩子更健康。这也导致肥胖儿童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里就有1个“小胖墩”,而在1985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还只有大约1%!

  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内分泌、生长发育专科张旸表示,肥胖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种肥胖。原发性肥胖与遗传、饮食和身体活动水平等有关,肥胖儿童中绝大多数属于这种肥胖;继发性肥胖主要是由于患有疾病或外伤引起的内分泌障碍导致的肥胖;遗传性肥胖主要是指遗传物质变异(如染色体疾病、基因突变等)导致的一种较少见的肥胖。

  儿童肥胖危害会延续至成年后

  张旸提醒,儿童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于儿童成年后的影响也非常大。与正常儿童相比,超重肥胖的儿童更容易发生糖脂代谢紊乱,引发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脂肪肝的发病率。还可能影响儿童的性激素的和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他们的身高和身体正常发育。此外,还会增加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疾病的发生。

  根据现代临床医学杂志,肥胖儿童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能性是正常体质儿童的6倍。也有临床研究发现,超重及肥胖儿童骨龄较正常儿童明显提前。女孩成年后易发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已超过200种。

  专家同时提醒,儿童肥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就是肥胖问题会影响儿童的社交,使儿童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容易产生一些认知障碍。

  专家建议科学应对肥胖

  肥胖,一般指由多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一般而言,出生体重偏高、婴儿期体重快速增长的孩子;膳食结构不合理、高油高糖等高能量食物摄入过多,不吃早餐、经常吃零食、爱喝含糖饮料、经常在外就餐的孩子;不爱运动的孩子;长期睡眠不足的孩子等“高危人群”特别容易胖。

  对于“胖娃娃”,专家给出的饮食干预方法有: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细嚼慢咽,严格控制每日食物总摄入量,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充足供应。

  此外,运动干预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建议6岁以下儿童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减少静坐时间,6岁以上儿童每天至少累计达到1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有利于科学管理体重问题。

  睡眠不足是导致儿童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重要高危因素。养成健康的睡眠卫生习惯有助于减肥,如良好的睡眠规律、睡前避免参与较兴奋的活动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贵在坚持。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家长、儿童需同时坚持:坚持自我监测,定期测量身高和体重,评估自我管理的效果。

  相关链接

  到底胖不胖 公式来计算

  常用的判断健康体重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MI),计算方法是用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假如孩子处于6~18岁儿童青少年阶段,可参照《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来判定。

  东江时报记者李春凤

编辑: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