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人注意了!高温天气警惕米酵菌酸中毒

  夏季来临,食源性疾病进入高发期,特别是食物中毒可导致严重后果,米酵菌酸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需高度警惕、严密防范。

  米酵菌酸是什么?

  米酵菌酸,很多人听起来有些陌生,但米酵菌酸毒素食物中毒事件早有发生:

  2020年10月,黑龙江鸡东县一家9口人因食用自制“酸汤子”引发中毒,最终9人全部死亡,罪魁祸首就是米酵菌酸毒素。

  2020年7月28日,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地区也发生了一起食用河粉(粿条)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11人中毒,1人死亡,也是米酵菌酸毒素。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毒素。这种毒素有多厉害?任何日常烹调方法都不能破坏其毒性!

  黑龙江卫健委在2020年发布的《酵米面食物中毒预防提醒》中提到,米酵菌酸耐热性强,经煮沸和高压不被破坏,因此不论制成何种食品、采用何种日常烹调方法都不能破坏其毒性。

  也就意味着,平时普通加热烹调,对它没有什么用。而食用它导致的中毒,目前没有特效的解毒药!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在其官网发布提醒,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2天。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

  米酵菌酸如何产生?

  产生米酵菌酸毒素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尤其喜欢气温26℃~28℃、偏酸(pH值5~7)的环境。高温潮湿的夏、秋季非常适宜这类细菌繁殖,潮湿不透气的厨房、生产车间则是滋生此类细菌的温床。

  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有个共同点,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泡发。米、粉类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如果环境不卫生、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如泡发过久、存储环境潮湿都有可能被污染。

  这三类食物最容易产生米酵菌酸

  中毒食品主要为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常见的有三类:

  一是发酵玉米面制品,如酸汤子、臭碴子、糯玉米汤圆、吊浆粑等。

  二是变质鲜银耳。

  三是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的耐热性强,100℃开水煮沸和高压蒸煮(120℃)均不能破坏,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因此,预防米酵菌酸中毒务必把牢“入口关”。

  1、确保食品原材料安全

  确保不用霉变的玉米等谷物原料;选购银耳、木耳等相关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购买鲜银耳。

  2、确保食品加工流程安全

  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放在通风干燥处短期储存。

  泡发木耳、银耳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隔天泡的银耳、木耳及其加工制品不能食用。

  怀疑米酵菌酸中毒后怎么办?

  怀疑发生米酵菌酸中毒,应及时催吐,尽量减少摄入毒素量;并用干净容器或薄膜袋,将呕吐物或高度怀疑有问题的剩余食物装好,冷藏备查。

  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告诉医生患者吃了哪些食物。医生针对肝、脑、肾等脏器的损伤程度,对症治疗,降低死亡率。

编辑: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