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惠州气温高达35℃,天气格外炎热。在夏日,吹空调、吃冷饮、游泳,成了不少人喜爱的降温方式。大家都知道,在烈日下暴晒或者处于高温环境中,人容易热得中暑。但其实夏季过度贪凉受冷也可能引发中暑。事实上,与“热中暑”不同,“冷中暑”往往由身体及外部温度的忽冷忽热导致,温差越大,“冷中暑”出现的几率就越高。
骤冷骤热,体温调节系统易“失灵”。
骤冷骤热 体温调节系统易“失灵”
据媒体报道,武汉9岁的男童在游泳后,跟随母亲先后进入户外街道、地铁站、户外路口、商场等场合,由于频繁出入冷热环境,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乏力、心率加速等症状,紧急就医后被诊断为“冷中暑”。
不少人好奇:中暑还分“冷热”吗?专家表示,与我们通常说的高温户外活动下的热中暑有所不同,“冷中暑”一般是长期处于温度比较低的空调环境下,突然到温度较高的室外,人体不能迅速适应冷热较大的变化,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从而导致身体不适。
记者了解到,当人长时间处于空调房等低温环境中,此时人体无须利用排汗等方式散热,体温调节中枢会进入一种相对“休眠”状态。此时,如果突然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系统可能会无法及时对高温刺激做出反应,导致不能有效散热,热量在体内积聚,从而引发头晕、恶心、乏力等一系列症状。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人体从长时间所处的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也会发生“冷中暑”。比如夏季在户外运动之后立刻大汗淋漓地进入空调房或持续大量摄入冷饮。此时,低温刺激会使皮肤血管快速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量降低,导致体温调节系统无法及时发挥作用,热量在人体内蓄积,易引发头晕、恶心、腹泻等中暑症状。
避免冷风直吹 温差不超过5℃为宜
记者了解到,进出温差超过5℃的环境,就容易对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挑战,可能会出现“冷中暑”。专家表示,温差越大,“冷中暑”出现的几率就越高,这跟自身的身体机能、免疫能力有关。
为避免身体不适,建议炎热季节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以上,以与外界温差不超过5℃为宜,避免骤冷或骤热。开空调时要避免冷风直接吹向人体,切记长时间处于密闭的空调房间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建议使用空调2~3小时要开窗通风或适当外出走动,而这种走动也并非一蹴而就,应该提前关闭空调,让身体稍微适应了温差再踏出空调房。
而从户外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间前,也要稍作休息切莫贪凉,不要一下子进入到温度很低的空调房,更不要在热浪滚滚浑身大汗时立刻用冷水洗澡。一定要让身体有个循序渐进的“冷适应、热适应”的过程。
对于已经出现“冷中暑”的患者,要立即移送到温度舒适的环境中,症状轻微的,可给予适当的口服补液治疗,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要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相关链接:
预防“冷中暑”有招
1.减少冷饮摄入:大量摄入冷饮会刺激消化系统,影响体温调节,建议适量饮用温水或常温饮料,少喝冷饮少吃雪糕。
2.多喝水:夏天出汗多,要及时补充水分,但要避免狂饮不止,应少量多次地饮水,每次不超过300mL。
3.戒除空调依赖:早晚天气凉爽时,不妨适当关闭空调,开窗通风换气。当感觉温度高时,也可以用凉水擦脸、擦身来适当降温。
4.保证睡眠:夏天日长夜短,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生理机能的恢复,预防中暑。白天工作或活动时要适时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养生食疗:生姜红糖水或姜汤对“冷中暑”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适量饮用。此外,多食用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西洋参、太子参、沙参、玉竹、麦冬、石斛、银耳等。
文 东江时报记者李春凤
图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