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头村位于龙江镇西南部,距县城约38公里,距龙镇镇圩约18公里,东邻禾洞村,西、北邻龙华镇龙石头村,南邻博罗县横河镇。乡道160穿村而过,连接县道。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是广河高速路溪出口,距离约15公里。坑头村共有上角、中心、下角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77户共726人,主要姓氏为何姓,因此也习惯称为“何坑头”。
坑头村四周群山环绕,连绵起伏,村子海拔高度平均为350米,属于盆地地形,冬暖夏凉,环境宁静秀丽。坑头村现有高标农田330亩,山地13396亩,其中,杉、松、杂用材林10000亩,经济林2000亩,是一个典型的龙门边界山区村,也是革命老区村。
从路溪圩出发,沿着崭新的柏油路前行,向右跨过一座小石桥,便拐入一条平直的乡道。一路上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埔心、沈村等村子沿着道路两旁展开,白墙红瓦的民居散布在龙眼树和稻田之间,错落有致,十分美丽。
这里是龙江重要的产粮区,田畴肥沃。随着稻田渐少,地势渐高,平直的道路走到尽头,高大的尖峰山挺拔而起,如同气盖河山的英雄,撑起并守护着这一方沃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座大山是周边六屯、沈村、埔心等村民躲避兵锋的秘境,也是禾洞和坑头两村作为革命老区的重要屏障。在新中国成立前,因为不通公路,羊肠小径十分崎岖,从坑头到山下的路溪圩,星夜出发,日夕方到,足足要走一天,因此很多人一生都没去过圩镇。现在修了水泥路,虽然只有十多公里的路程,但是开车也要近四十分钟。
一路沿着盘旋的山道爬坡,然后回环而下,到企石桥时,路分左右,一个简单的路牌,左边指向禾洞,右边指向坑头。
这座位于禾洞水口和韩屋两村交界处的石桥修筑于1966年,呈半月形,距离河面25米,全部是就地取材,用溪石堆叠而成,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至今还是坑头村的出入咽喉要道。经常有载重十几吨的大车走过,石桥依然坚如磐石。
在桥头,有一株200多年的古木华润楠,当地人称为“白禾槁”。这株树形优美的苍翠古树,如同一位长者,静静地守望着石桥。这种树是珍贵的用材林树种,种子油可制皂和润滑油,被广东省林业厅列为重要的造林树种。当时建造桥梁时,为了方便施工,本来应该砍掉古树,但是在坑头和禾洞两村人的坚持下,古树保留了下来,而今和石桥一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进出禾洞和坑头村的人,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路溪片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坑头水库。
同根同源
与麻榨南滩何氏连宗共祖
坑头村位于龙门县南部边界,与博罗横河毗邻,四周群山林立,茅峰顶、牛寮顶、然坑顶、望云顶如翠屏耸立,险峻雄伟。山上古木丛生,水源丰茂,汇成小溪,潺潺流动,自然形成一块十分宜居的山坑盆地,因此古称“坑头垌”,也称作坑头。因村民大多姓何,故而习惯称其为“何坑头”。
坑头何氏发源于两宋之交的名臣何栗。何栗,字文缜,四川仁寿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即俗称的“状元”。他极具才情,而又不畏权贵。北宋靖康元年(1126)11月,金兵围汴京,这位“末世宰相”最终身陷金营,绝食而死。在《宋史·何栗传》记载“秦桧自北还,具道其死时状,乃改赠大学士,官其家七人。”忠臣之后,最终配享哀荣。
何栗生二子,长子何雍,次子何熙,其中何雍随宋高宗南渡,定居南雄珠玑巷,在南雄生下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恩荫自何栗出,得到受封,因此名讳前都加个“贵”字。他们后来迁徙四方,成为岭东地区何氏的重要源流之一,现今岭东何氏子孙,多尊何栗为共祖。在龙门众多何氏族人的宗谱中,开篇都会附上《宋史·何栗传》,以表明源流。
何雍八子中第五子贵七郎,生三子,第三子何绶和儿子何妙保一起迁居增城,开基小楼,因此增城何氏将何绶作为一世祖,何妙保作为二世祖。其中何妙保跨越宋元明三朝,享寿101岁,为增城小楼之耆宿硕德。这与麻榨南滩何氏清代古家谱中记载的源流一致,因此南滩何氏与坑头何氏同根同源。
玄天保赦
一世祖改名字以谢福地
何氏族人在增城居住了100多年,历经6代人,承先人之余烈,颇有影响,人称“何世家”。尤其是六世祖何康泰,生七子,积累家资甚巨,人丁兴旺,家风英豪。
明代弘治年间,何康泰第二个儿子何祖安去东莞一带收租,他将拉车收租的黄牛牛角上饰以黄金,以示殷富,最终被揭发举报,因违反规制,被官府追捕,何祖安被迫只能逃往横河罗浮山脉深处栖身,在与坑头一山之隔的何家田短暂栖身。
当时在这一带群山之地,有很多矿民来此冶铸,甚至啸聚为匪,官府常来征伐,兵火不断。于是何祖安携妻子羡氏继续北迁,在博罗与横河交界的帽峰山(今之茅峰顶),他对天祈祷盟誓,要在附近定居,同时在山道上写下诗句“帽峰山高以为高,离地万丈以为毫;人过低头将死路,马过卸鞍骨肉抛。”
当时追赶而来的官兵疲惫至极,见到诗句之后觉得何祖安若是带有人马,继续追赶他们以逸待劳,则官兵反而容易受到伏击;如果是他一个人遁入大山,豺狼虎豹,山匪绿林,多半也是死路一条。于是斟酌之后,他们就回衙门销案了。
何祖安摆脱了官兵,如释重负,在茅峰顶一带逡巡盘桓一段时间。明代弘治六年(1493),他看到一处名为坑头垌的地方十分隐蔽,而且“树林清秀,有仙境之地”。他认为这是“玄天保赦,并赐福地”于他,于是他改名“何玄保”。
因为怕牵连族人,他终其一生,不敢再往增城小楼祭祖报平安,因此坑头人以何玄保为开基一世祖。传承至今,历经二十世,共527年。
世济其美
好家风浸润红色沃土
何氏先人开基坑头的历史,是明代中晚期粤中山区移民的典型。坎坷曲折,对抗暴力的过程,激发了他们勇武坚毅的品质;避世安居,繁衍生息的过程让他们更加热爱和珍视脚下这片沃土。
坑头垌虽然“其境土偏小,但山清水秀,开垦田地,亦足以为子孙日后耕种之计,有余足之丰,可为乐业长久之地”。何玄保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落担坑头之后,为了子孙后代不忘根本,他凭着记忆著录了从增城之后的何氏宗谱。
何氏宗谱一直传承到清咸丰四年(1854),因为匪乱,族谱遗失。咸丰九年(1859),坑头村派耆宿到增城小楼,访求旧谱,勘定完整。
在清代流传的《何氏宗谱》中,载有家风十训,包括“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重茔祭。”每一训又延伸百字内容,讲述意义,规范细节。正因如此,坑头何氏虽然偏居一境,但是敦亲睦族,十分团结。世世代代,与附近的禾洞联姻交契,二者之间水乳交融。
清代康雍乾三朝之后,天下安定,曾经盗匪横行的帽峰山一带,成为博罗古道的所在,商旅行人往来于此。坑头和禾洞都是这条路线的重要村落。据何坑头村中的长者回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坑头村的村口还有一座洪圣公庙,在龙门,这种庙宇多存在于码头和古道,有保护商旅、震慑邪魅的作用,由此可见当年这里人来人往的热闹。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经常会“过兵”,村里很多长者至今还记得当年“走日本仔”“驻游击队”和“走匪兵”的往事。这里的“走日本仔”就是指躲避日本侵略者,“驻游击队”则指的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曾长期活动于此,与这里的村民结下深厚的感情,“走匪兵”则主要包括躲避土匪、日伪军和反动派。
由于坑头村相对隐蔽,又处于当时的交通要道和博龙交界之地,因此各方力量在此时聚时散、拉锯不断。
现年88岁的坑头村老支部书记何桂荣至今还记得,在1941年时,一队日军过境坑头,当时的禾洞和坑头峡谷之间并没有桥梁,山道十分崎岖。一个日本士兵连人带马摔死在了深涧中,等“走日本”的村民回来之后,在坠马的地方捡到一把短刀,士兵的尸身已经不在,死马还在那里,他们将马尾毛剪下来,编织成小的捕鸟锁套,用了好多年。
在小小的坑头村,至今依然保存着众多革命遗址,其中既包括龙门县革命遗址著录的何坑头横档战斗旧址、何坑头泥潭的东三支游击队活动旧址以及东三支后方医院坑头旧址,还包括大量保存在民间记忆中的旧址。
婚俗存古风:婚嫁与古代“六礼”
坑头村的村民基本都姓何,而且出自同一支,因此村民婚嫁只能面向村外。对于婚嫁礼仪,他们也都格外重视,其中很多流传至今的习俗依然保留古代中原“六礼”面貌。
虽然自由恋爱已经成为主流,但是从恋爱到结婚,男方依然需要做到保媒、送小担、下帖、择日、踏家门、迎亲等。与古代中原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基本一致,虽然繁缛,但是不做则会被视为草率失礼。
纳采和保媒一致,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六礼去求婚。下帖和问名、纳吉类似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下担和纳征类似,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择日和请期一样,男家择订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生活需要仪式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已逐渐被新式婚俗所取代,但是很多一直沿用至今。如果女方是本地人,临村或邻镇,这些礼数则依然要严格遵循,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坑头村的姑娘出嫁,也多是如此。
深山多好水:酒泉与坑头水库
500多年前,何玄保正是看中了坑头“山清水秀,有余足之丰”才开基落担,成为坑头何氏的一世祖。在村子的中心,有一座何氏宗祠,坐东北向西南。后来随着族人陆续外迁,祠堂周边的围屋逐渐被拆,青砖变成围栏,旧宅成为菜园,各类蔬菜生长茂盛,看起来星星点点,如同彩色的拼图。
就在菜园的最高处、祠堂的后龙山下,有一眼圆形的山泉,大约5平方米左右,深一米左右。但这么小小的一眼清泉,旱不干涸,涝不溢出,十分神奇。更为神奇的是这眼清泉被村里人称为“酒泉”,古时候这里的泉水甘洌而有酒香。
据何玄保第二十世孙、坑头村支部书记何贤平介绍,村里有个传说。这眼泉水原本只有一个泉眼,流量不大,面积也比现在的小很多,但是酒香味醇厚,古时村民常拿来招待客人。后来有一位远客发现了这眼泉水,心想如果把泉眼扩大,拿这些酒去卖钱,岂不是收获多多。于是他趁着天黑,扩大了泉眼,结果第二天村里人一看,顿时心凉了半截,这里的泉水再也没有一丝酒味。虽然名字还叫“酒泉”却只能用来浇地了。村里人常拿这个故事教育子孙,要感恩惜福,不可太贪。
除了酒泉,坑头溪潺潺流过村子,注入坑头水库。虽然在乡道160旁边,但是坑头水库一直鲜有人到。这座水库始建于1974年,至1978年竣工。水库位于村子东北角,积雨面积达7.4平方千米,最大库容651.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为520万立方米,是路溪片区重要的饮用和灌溉水源地,受益人达1.2万人,灌溉面积达1.3万亩。
当年,为了完成水库的修筑,坑头村很多人舍小家为大家,主动搬离库区,并在农闲时积极参加水库的修建。坑头水库水源为群山下来的溪水,水质极佳,水库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莽莽群山之间。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