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创刊72周年:红色报刊鉴初心 东江文脉耀百年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舆论是革命的先导。

  1842年,在德国,马克思创办世界上第一张无产阶级性质的报纸——《莱茵报》。1843年被查封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又共同创办《新莱茵报》,成为宣传教育人民群众、推动德国革命运动深入发展的舆论阵地。

  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他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办好地方报纸。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他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新闻舆论战线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群众呼声,主动开展决策调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创办了许多党报党刊。党报党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也是党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阵地之一。红色报刊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回望百年征程,东江地区近现代至当代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重大节点、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场影响深远的转折,几乎都有红色报刊见证与红色新闻人同行,东江红色报刊成为东江地区革命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在惠东高潭创办的《暴动日报》、惠阳中心县委创办的《真理报》,到东江纵队《前进报》、粤赣湘边纵队《大众报》《粤赣报》,再到惠州解放后第一份党报《东江日报》、改革开放后《惠州报》《惠州日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红色报刊,广泛传播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记录东江儿女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壮举,也书写了东江红色报刊不断发展、壮大、前行的光辉历程。

  1949年10月16日,迎着惠州城解放后的第一轮朝阳,《惠州日报》的前身《东江日报》诞生了。赓续着红色基因和血脉的《惠州日报》,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节拍,紧紧围绕惠州历届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惠州发展大局,与惠州人民心声相通、与惠州城市根脉相连,守正创新、矢志不渝。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在《惠州日报》创刊72周年之际,《惠州日报》弘扬党报初心和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梳理东江红色报刊发展历程,总结东江红色报刊尤其是《惠州日报》的办报办媒经验,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从党史特别是红色报刊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主动阅读党报党刊,获取权威主流信息,把握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城市发展脉动,为推动新时代惠州高质量发展奋楫争先、再立新功。

  1931年7月,中共惠阳中心县委在梁化谢洞创办《群众》和《党的生活》半月刊,为革命起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这是其办公旧址。

  中共在广东创办最早的地方党报《广东群报》。

  郁郁葱葱的罗浮山,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冲虚古观旁,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前进报》印刷机油光锃亮,向每一个游客无声又高亢地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战火中的办报历程。1945年9月6日《前进报》一百期纪念献词仿佛又响彻东江大地:“一百期的历程不算长,但也并不短,试摊开我们的报纸看吧!那是一幅充满苦难却又充满生机的一百期呵!在那里有着血和泪,但也有着热和爱,有着浓厚的黑暗,然而更有着辉煌万丈的光芒!百期的报纸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光荣的记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党刊是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阵地之一。

  回望百年征程,从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在高潭创办的《暴动日报》、惠阳中心县委创办的《真理报》,到东江纵队《前进报》、粤赣湘边纵队《大众报》《粤赣报》,再到惠州解放后第一份党报《东江日报》、改革开放后的《惠州报》《惠州日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以党报党刊为核心的东江红色报刊充分发挥喉舌作用,广泛传播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同人民群众在同声同气中实现最广泛的联系。

  东江红色文脉在高潭中洞萌芽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土地革命时期,是东江地区党报党刊的孕育探索时期,创办的党报党刊数量较多,但受到国内政治局势影响,多数党报党刊的存续时间尽管较短,但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土地革命与工农武装暴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广东群报》拉开广东红色报刊史序幕

  舆论,是革命的先导。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认为,在革命年代,党报党刊首先是一个思想武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武器。其次,党报党刊是革命喉舌,通过宣传革命理论、宣传社会主义道路,让更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了解救国救民的真理。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报刊的先驱。他们都曾在早期参与创办、主编和领导过革命报刊,亲自撰写文章,利用报刊这种武器,从事政治斗争,推动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发展。毛泽东同志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研究表明,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全国有58名党员,其中55人有过新闻工作经历,参加过党报党刊编撰工作。参加一大的13名代表全部都有新闻工作经历。党的一大后成立的第一个中央机关中央局由三人组成,其中李达为宣传主任,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工作。也就是说,在当年中央局中,新闻工作已被列入重要工作,党管宣传的起点制度设计就由此而来。

  五四运动后,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中外交流众多、产业工人集中,已经具备组织工人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条件,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20年10月,《广东群报》在广州创刊。《广东群报》创刊初期是一份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激进民主主义报刊。1920年底,陈独秀南下广东。在陈独秀的指导和影响下,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主要编辑人员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广东群报》改为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机关报,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广东传播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阵地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创办的最早的第一份地方党报。

  当时,《新青年》杂志称《广东群报》“是中国南部新文化运动的总枢纽,是介绍世界劳动消息的总机关,是广州资本制度下奋斗的一个孤独子,是广东十年来沉霾空气里的一线曙光”。

  红色文脉就此在广东破土而出。《广东群报》为在广东全省乃至中国南部产生很大影响,促进了东江地区工农运动的发展,也让东江革命人士深刻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性。

  东江红色报刊助燃革命星火

  广东革命史,半部在东江;东江革命史,重心在惠州。东江地区尤其是惠州有识青年抱着满腔爱国热情,四处找寻救国之道,使惠州成为广东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地区之一。1923年元旦,海丰青年彭湃组建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总农会,开展农民运动,并迅速把革命的星星之火引到惠东高潭及周边地区。当年4月,在彭湃的指导下,中国最早的农会之一惠阳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成立,并相继改称惠州农民联合会、广东省农民联合会,会员达13.4万人。惠州成为广东开展农民运动最早和开展工农运动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党组织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1927年4月下旬,东江地区共产党人根据广东区委的指示,成立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率先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揭开东江地区土地革命战争序幕。

  当年10月中旬,东江特委在高潭中洞将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设立印刷厂、兵工厂、电话所等机构,使得高潭中洞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11月11日,中国第一批区级苏维埃政权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组织第一次创建工农革命政权。

  东江特委进驻高潭时,将从海丰县城没收到的《陆安日报》报社3台印刷机,油墨、纸张、铅字等一切物资,全部运进中洞,在湖山书舍办起东江特委的印刷厂。印刷厂除印刷部队文件布告传单,还出版《布尔什维克》《红旗》《海陆惠紫暴动简报》等红色刊物,并印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纸质党证,为宣传东江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惠州市志》(2008年版)记载,“1927年11月,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创办《革命日报》《暴动日报》。”这是惠州最早的红色报刊创办记载。1929年4月6日,中共东江特委还成立宣传委员会,以“革命新闻社”名义创办《工农兵出路》。

  高潭革命星火点燃东江大地,红色报刊助燃星火成燎原之势。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4月16日,惠州地委书记李国英及潼湖、淡水、平山等区农民运动特派员、工会干部等17人被捕。紧要关头,中共中央特派员蓝璇均与地方党、团、工会、农会等领导人立即采取应变措施,将党的领导机关及工会等团体转移到镇隆四大半围,继续坚持斗争。

  1928年2月26日,惠阳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四大半围杨氏宗祠召开,大会宣告惠阳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选举产生惠阳县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东江地区土地革命走向新的高潮。

  为配合新形势,当年8月,中共惠阳中心县委在镇隆镇四大半围创办旬报《真理报》(当年11月改名《工农小报》),每期发行200余份,宣传土地革命与工农武装暴动,刊载国际国内要闻,讨论革命问题,介绍斗争经验等。

  1931年7月,中共惠阳中心县委机关进驻梁化谢洞办公,谢洞成为“惠紫河博”苏区的政治中心。惠阳中心县委在此同时创办《群众》和《党的生活》半月刊,为革命起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惠州市志》记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惠州地区出版和发行的各种宣传革命的期刊有16种。除上述两种(即《群众》和《党的生活》半月刊)外,还有中共惠阳中心县委的《少年先锋》月刊和《指南针》《新路线》《周刊》,惠阳中心团委的《转变》季刊,中共东江特委的《红旗》旬刊、《工农兵出路》半月刊、《暴动》五日刊和《东委通讯》《东江红旗》《红军生活》,海陆惠紫苏维埃反帝大同盟的《战鼓》,海陆惠紫特委的《特委通讯》《群众之路》。

  在这个时期,党依靠笔杆子和枪杆子闹革命,新闻宣传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红色报刊在东江地区大力传播马列主义,有力地推动了工农运动和革命发展。

  撰稿 蒋勤国 于泽 侯县军

  图片 李松权 侯县军 王建桥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