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之战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中的一次关键战役,在整个东征战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黄埔军校师生为骨干组成的校军教导团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是东征的主力军,其中不乏蒋先云、陈赓等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的光辉事迹,永令后人敬仰。
蒋先云早在1921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革命烈士、“黄埔三杰”之一。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蒋先云是典型的学霸,“学术两科,冠于全校”。周恩来赞其是“军校的高才生”“是个将才”;廖仲恺评价其为“军中最可造就的人才”。
东征时期,由于惠州三面环水,形势险要,东征军攻城两天都没有攻下。蒋先云按照周恩来提出的“三面打击、一面让路”的攻城方案和组织敢死队爬城的指示,亲自带领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的敢死队,冒着弹雨用云梯强行登城,与敌人展开肉搏。他“虽面受重伤,然负伤前行,尤弗稍怠”,最终成功攻克惠州城。
如果说由共产党员组成的敢死队是攻城部队的一把尖刀,那么刀尖就是连长陈赓。在炮火的掩护下,陈赓挟竹梯率敢死队冲至城墙下,一面向城垣攀登,一面向城内投掷手榴弹。陈赓的左脚被敌军打伤,仍旧冲杀,一鼓作气击溃敌军防线。
攻城战斗历时30小时,东征军牺牲官兵241人,拱北桥附近战地布满了将士的忠骸。陈独秀长子、时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的陈延年在收到东征军捷报之后感动地说:“确实不愧为共产党员领导的战斗部队!”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