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人| 党员吴国华:扮难民送情报被捕英勇牺牲

  上中学时参加支援东征军活动,接受革命洗礼,20岁时毅然辍学投身革命,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在敌人酷刑下英勇牺牲,革命英烈吴国华一生虽然短暂,但绽放出璀璨的光辉。他的革命宏志与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继承先辈遗志、开创美好未来。

  卖稻谷筹盘缠赴海丰投身革命

  吴国华,原名吴梁才,惠阳县松坑乡(今惠东多祝镇)人,1907年出生于一个殷实家庭。祖父耕田兼做生意,家有良田十多亩,还在松坑圩开了一间店铺“俊和号”,父亲在家主务耕作。虽然生活上衣食无忧,但富裕的日子并没有消磨吴国华的志气,自小耳闻目睹穷人的苦难、社会的弊端,让他热切希望改变这个社会。

  11岁时,吴国华被家人送去松坑唯一的学校——吴氏“育贤学校”接受启蒙教育。1925年春,他考入惠州省立三中继续就读,成为松坑第一个上惠州念书的年轻人。离开家乡来到惠州,吴国华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越发活跃。面对令人苦闷的社会现实,吴国华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深感忧虑。

  就在吴国华进入惠州省立三中的时候,广东革命政府正进行第一次东征。他亲眼看到惠州人民热烈拥护东征军的革命热情,思想深受启迪。在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时,吴国华积极行动,和广大热心群众一道参加支援东征军的活动,开始接受革命的洗礼,他更加关注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家乡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学校,吴国华经常和海陆丰籍的进步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详细了解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的情况,并萌生了投身革命斗争的念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广东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残酷杀害。国民党新军阀残酷行径,激发了吴国华的革命热情。

  不久,抱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吴国华毅然辍学回家,在亲人的支持下,把卖掉家里几十担稻谷换来的钱作为盘缠奔赴海丰,参加革命队伍。后来,他奉命返回家乡松坑、安墩等地发动进步人士投身革命,又前往紫金炮子等地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

  由于意志坚定,工作卓有成绩,1927年冬,吴国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更多的努力、更大的决心为党工作,为革命奉献。

  宁死不屈表现大无畏英雄气概

  加入党组织后不久,吴国华就被选派到海丰县城的中共东江党校学习,进一步提升政治和军事素质。

  1928年初,工农革命之火呈现燎原之势。而此时广东各派军阀混战不休,火拼甚烈,中共东江特委抓住这一有利战机,部署红二师、红四师分两路出击,屡战屡捷,沉重打击了当地反动武装。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让反动军阀既震惊又恐惧,他们为消灭人民革命的力量,相互勾结,纠集各地反动武装、土匪,进攻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

  为捍卫刚建立不久的苏维埃政权,保护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东江特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和革命团体,充分发动群众和组织一切革命力量,采取有力措施,粉碎敌人的进攻。在严峻的斗争形势下,1928年2月底,尚在东江党校学习的吴国华受上级党组织派遣,返回惠阳传送秘密文件。

  吴国华把秘密文件装进凿通内节的竹棍里,并以竹棍为拐杖,和另外两名战友扮成远走他乡的难民,三人肩挎包袱,由海丰抄小路前往平山。在平山的榕树头,饥渴疲劳的三人找到一家食店,一边找东西吃,一边观察地主民团的活动情况。

  不料三人的行动引起了便衣团匪的注意,吴国华为了掩护战友,选择通往多祝的大道而行,走了一段路后,把装有文件的拐杖丢进路旁的荆棘丛中。不巧的是,团匪沿着吴国华走过的地方找到了丢弃的拐杖,取得了秘密文件。吴国华被捕后,敌人威逼利诱,使尽一切诡计,但他始终没有透露出任何有用信息。

  “革命者,顶天立地,命为志存。”面对敌人的酷刑,吴国华不屈不挠、宁折不弯,并高喊着革命口号。穷凶极恶的敌人恼羞成怒,继续对吴国华一顿毒打,并在第二天施以极刑。年仅21岁的吴国华,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

  没有烈士血,何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吴国华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而英勇就义,他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文中相关史料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通讯员钟远明

编辑:温燕晖

指导单位: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惠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