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一中学:躬耕教坛育英才 逐梦教育强国路

原标题:

惠州市第一中学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要素涵养教育家精神

躬耕教坛育英才 逐梦教育强国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惠州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惠州一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聚焦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主线,强化“硬实力”和“软实力”,以教育家为榜样,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要素涵养教育家精神,打造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良好生态,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做好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将持续把深化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双促双融,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流名校。”

  ——惠州一中党委书记李海媚

心怀“国之大者”,夯实教育强国之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教育之光熠熠生辉。惠州一中创办于1929年,1949年由惠阳县立第一中学校、惠阳梌山中学、持平中学和文明中学合并成惠州联合中学。后几经易名,先后称惠阳县立第一中学、惠阳第一中学和惠州中学,1965年起称惠州市第一中学,一直沿用至今。跨越两个世纪的奋斗征程,惠州一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行而不辍、创新实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召唤,惠州一中深化党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秉承“砺志 善学 创新”的校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践行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使命担当。

  “一校七区”格局形成、省首个“钱学森班”落户、入选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五育并举渐显成效……在党建引领下,惠州一中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轮驱动,刚柔并济活力四射,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教育强国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进。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牢记教书育人初心使命

  2022年8月,惠州市第一中学全面启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高质量党建引领着惠州一中前行的方向,更成为强化教育“硬实力”与“软实力”、构建“和合育人”模式的坚实基石。党委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坚持“本份乐仁、和谐共生”治校方略,坚守“奋发向上、福荫天下”的学校精神,坚定“和合育人,敦朴致广”的办学思想,充分研判形势、新要求,构建“一体两翼多元路径”新工作格局。

惠州一中高中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惠州一中以党的先进理论为指导,实现“党建+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为教育质量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筑牢了教育硬实力的坚实支柱。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抓细落实学校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推进党建融入学校管理、党建融入队伍建设、党建融入教育教学,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本着“三预、三导、三全”的育人思想,惠州一中针对各类学生的思政、德育、团建、社团等方面的工作,从预设、预判、预防入手,以疏导、引导、指导为主,努力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惠州一中南湖校区。

  同时,惠州一中“党建+师德师风”的创新实践,则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的思想境界与专业素养,营造了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教育生态,为教育软实力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党员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惠州一中目前有党员300余人,共有9个党支部。为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持续打造党建品牌特色,落实“五亮”工程,即设立党员教师风采宣传栏“亮身份”振精神,开设党员示范岗“亮职责”作表率,开展党员示范课“亮承诺”敢担当,创设党建品牌“亮行动”聚合力,开展党员评定工作“亮成绩”促实干,发挥好“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小组就是一座坚强堡垒”的作用。

钱学森广场。

  “惠州一中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学校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同步优化,推进管党治党与办学治校有机融合、深度融合。”惠州一中党委书记李海媚表示,接下来,该校将持续把深化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双促双融,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流名校。

  强化两个“实力”,构建和合育人培养模式

  升级硬件设施,构筑全环境育人“硬实力”。为了优化宿舍环境,加强宿舍管理,打造惠州一中宿舍文化,营造更加良好的育人氛围。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惠州一中高中部宿舍盛装启新,“梅”“兰”“竹”“菊”“松”5栋宿舍外墙全部刷新米色外墙,大气简洁。

  室外园林苍翠满地,林荫渐成;楼内的入户大厅整洁明亮,舒适温馨;宿舍外的栏杆加高加固,安全系数满满……从外墙的米色新装到室内的定制家具,从直饮水与空调系统的配备到太阳能热水系统与烘干设施的安设,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学校对学生生活品质的深切关怀,令宿舍成为一个集生活、学习、成长于一体的舒适空间。

新翻修的高中部宿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高中部宿舍全新启用、食堂升级改造……惠州一中校园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是学校对全环境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与实践的生动体现,令一中人在自我“再生产”的创新氛围中你追我赶、相互激励。

  传承校训精神,彰显以文化人软实力。20世纪80年代,惠州一中确立“砺志 善学 创新”的校训,成为了激励一中师生接续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时间推移,惠州一中逐渐形成“和合育人,敦朴致广”的办学思想,引导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惠州一中南湖校区教学楼。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惠州一中校长陈平肸介绍,惠州一中着力建设一支“四爱”(爱教育、爱学生、爱学习、爱一中)、“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个层次(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的教师队伍。这支团结卓越的团队,以百年名校的办学传统为滋养,坚持立德树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学校坚持以研促教,注重教育科研,形成了一中特色的教研体系。成立集学术研究、学术评估与师资培养于一体的学术委员会,有两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校级名师工作室”。李海媚等14人为惠州市“头阵计划”卓越教师“1+N”团队领头人。近年来,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课题30多个,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教育教学奖项超200个,发表论文超过300篇。

图书馆书香气息浓厚。

  从充满活力的教坛新秀到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惠州一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锻造好老师梯队。他们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勤于学习,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学识底蕴,彰显了惠州一中以文化人的软实力。而“钱学森班”与“博雅班”的设立,更是学校探索特色引领下的办学高质量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钱学森班”为学校百年跨越注入新动力。钱学森,这个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名字。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并且推动中国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研究和实践,激励着无数青年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努力、攀登科学高峰。2023年6月30日,惠州一中成立广东首个钱学森班。该校“钱学森班”按照“和合发展、大器大成”的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宽敞整洁的食堂。

  “钱学森班”课程设置坚持以“大成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课程体系涵盖七大方面:构建“大成智慧”体系,包含量智、性智与实践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涵盖竞赛、素养、创新等十大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增设文史哲通识与阅读课程;培养综合素养与阅读习惯;开设衔接中学与大学课程,促进教育连贯性;引入钱学森创新教育、航天教育等尖端课程,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开展科技创新与STEAM课程,强化逻辑思维与跨学科能力,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在前面七大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爱好和艺术教育。条件成熟时还将开设“钱学森班”双语融合课程。

  在李海媚看来,“钱学森班”落户将为惠州一中百年跨越注入新动力、新力量,为惠州教育乃至广东教育土壤播下新的火种。

  “博雅班”为学校百年底蕴增添新风采。2023年12月,惠州一中入选“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动力和资源。为持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今年惠州一中组建第一届“博雅班”,充分利用“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合作平台,与北京大学积极开展人才共育实践的新探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度融合,为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领域提供优秀的后备军。

惠州一中模联屡创佳绩。

  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以“双高共育、双基共通、双学共进”为特色,通过学科共建等方式实现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的有序对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融合,深化交流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持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探索一条现代化、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科学实施阳光分班,积极打造教育公平。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贯彻教育公平理念,优化教育生态环境。2024年8月30日下午,惠州一中南湖校区举行七年级“随机双摇号”分班活动,学生编班确定前,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均衡安排任课老师,确保每个班级师资基本均衡、搭配高效合理,全方位推进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配置。

  创意活动育人,激发教育活力。惠州一中坚持“本份乐仁,和谐共生”的治校方略,坚持立德树人,强调“三全”育人,提出了培养“三个层次的六有人才”的育人目标。制度上,注重学生自我管理、班团一体化建设、年级联动管理、学校顶层设计。内容上,强调党建引领德育工作,落实推进思政课建设,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学科德育渗透,突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形式上,注重多样性、时代性、日常性、实践性。

非遗文化活动进校园。

  惠州一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有学生社团55个,开设20多门校本课程。形成了科技艺术节、体育节、中英文课本剧、十大歌手比赛、新秀主持人大赛、器乐大赛、革命歌曲合唱比赛、舌尖上的一中、学农实践等经典品牌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打造了“大榕树”合唱团、“大榕树”民乐团、“春田”艺术团、“模拟联合国”“小发明家协会”等优秀社团,在国际、国家、省级比赛中屡获大奖。

  惠州一中以体育选课走班为翼,获评“广东省校园游泳推广学校”称号,陈烨获亚运会滑板项目金牌;以劳动教育为壤,每年逾1600名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播种希望;以校本课程实践为舟,学生代表扬帆央视“2024中国诗词大会”,传承文化瑰宝;以社团风采为桥,“书法篆刻”社团与“大榕树”民乐团先后亮相央视荧屏,2024年学校模联获评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中国会最佳团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劳动教育实践、体育特色课程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该校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教育在创新与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锻造“强国之师”,践行教育家精神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根植于数千年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沃土,蕴含着鲜明时代内涵与文化特质,是对中国教育家精神特质的高度凝练和价值升华,为广大人民教师提供了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为建设支撑教育强国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惠州一中深刻把握核心要义,认真贯彻到教师队伍建设中去,振之以“木铎金声”,着力帮助教师涵养大智慧、拓展大格局、成为大先生。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躬耕教坛,坚守初心,在惠州一中的三尺讲台上潜心教书育人,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名片”。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教育情怀,彰显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也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高度评价。2024年,惠州一中教师陈绍英、王光荣、肖红芳被认定为惠州市“终身班主任”。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惠州一中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导全体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旗帜鲜明的倡导,令一位位教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蔡曦。

  惠州一中第一党支部书记蔡曦时刻做好表率,当好先锋。作为一名教师,她坚持立德树人,积极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近8年担任学校实验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为学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班主任,每当接手新班级,她都以“家国天下”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班会活动,以传统文化中的“国与家”“孝道”“礼仪”等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严明。

  惠州一中第五党支部书记严明以政治学科的睿智和坚定的信念,照亮了学生理想的天空。他的课堂不仅传递着知识的火炬,更点燃了学生心中报效国家的熊熊热情,他用行动诠释着一名教育者的崇高使命,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他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力量,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惠州一中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在教师聘用工作中严格考察把关思想政治和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

刘国新。

  为塑造良好教育生态基石,惠州一中积极创新机制,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树立典范形象。“甘做人梯,用我们的坚韧,让学生踩着我们的肩膀奔向新的征程;愿化春蚕,用我们的才能,让知识的绸缎从我们身上延伸;宁当蜡烛,用我们的忠诚,燃烧自己给学生带来光明。”惠州市“师德标兵”刘国新用掷地有声的三句话,道出了教育人的心声,刘老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真正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曾环威。

  师德典范,教育之光。惠州一中数学老师曾环威坚守教育一线数十载,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他担任班主任多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所带班级多次获得优秀集体荣誉称号。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把自己平凡的工作当作宏伟的世界去研究,就会发现无穷的乐趣。”曾环威对此深以为然,并铭记于心,见之于行。

  在惠州一中,一位位如刘国新、曾环威一般的“师德标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言行一致、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教育理念。他们努力加强自我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学生陶冶情操、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能力要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与智慧的汲取与继承,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经验智慧。惠州一中要求全体教师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实现精神滋养与智慧启迪的育人目标。

陈雪珍。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服务于社会的意愿以及对所从事的事业喜爱程度。”惠州一中初中英语老师陈雪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前进。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陈雪珍始终坚持从爱出发,欣赏每一个孩子内心折射出的“太阳的光芒”,科学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积极探索教育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发展个性特长、全面提高素质”的带班思路。

陈绍英。

  惠州市“终身班主任”陈绍英始终坚持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理解,多一些鼓励”,学生们评价陈老师不仅是解疑释惑的良师,更是心灵成长的导师。陈绍英始终认为,教师工作也许平淡如水,学生的学有所得却能让她甘之如饴;教育的工作琐碎如春之毛毛细雨,学生的快乐成长却能让她春风满面。同时,她注重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切入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多年来,陈绍英在育人实践过程中不断涵养育人智慧、提升育人本领,在启发学生智慧的同时滋养学生心灵,以期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贾忠华。

  勤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笃行,是教师职业内在的道德准则;求是,是教育的职责所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惠州一中信息技术老师贾忠华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勤勉尽责,忠于职守,在学校建设、管理、服务、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成绩。他创新学校食堂管理方式,设立学生膳食委员会,让学生参与到食堂的管理和监督当中,架起学校、学生、经营者之间沟通与反馈的桥梁;开展最美窗口评选活动,活跃校园饮食文化气氛,提高餐饮质量;开展学生“帮厨”活动,促进学校食堂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总务处、德育处、膳食委员会联合组织开展了“走进食堂、体验生活”的校内实践活动。同时,他主张让环境成为最好的教育,让人的发展场景无处不在,让人发展的生命场在环境场中有效生成、同频共振,积极构建更加人性化、适切、温馨的育人环境。

汪嘉勇。

  惠州一中生物老师汪嘉勇牵头搭建了“悦读·小馆长”志愿服务平台,组建了“传承·学长团”学生自助服务组织,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大提升了惠州一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畅通了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传、帮、带”渠道,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同时,他以项目化、“科学研赛校课”六位一体模式引领校本课程建设和科技艺术节活动优化;打造辐射面广、研讨效果优的“双新”建设教学交流开放周活动。两年来,惠州一中教研活动质量显著提升,教师课题、论文质和量都有明显改进,一中教研正在成为该校高质量教学的有力助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对新时代教育需求,他说:“我将继续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为惠州一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爱,乃教育之魂、师德之魂,教育是塑造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勤修仁爱之心,是教师站稳三尺讲台、躬耕教育事业、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肖红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惠州市“终身班主任”、惠州一中高中物理教师肖红芳任教30年、担任班主任26年,共带过10届高三毕业班和1届初三毕业班班主任,本着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家长负责的工作态度,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培养学生争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她把培育“有理想、有信念、敢担当”新时代好青年作为自己的德育目标,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带,学生们的一声声“肖妈”让肖红芳无比幸福。

彭高阳。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自古以来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彭高阳颇感骄傲的是,他所带班级的中考成绩在同类型班级中均名列前茅。在管理过程中,他本着“立德树人”的出发点,进行人性化管理,始终以“用心、有心、爱心”为依据,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爱,以情动生,以理育生,本着“尊重、平等、公正”的原则、“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形成学风正、班风浓的良好班级氛围,取得出色的教育效果,得到学校和家长的一致肯定。

  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以文化人则是“明明德”思想的时代体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师者风范,孕育了宝贵的化人思想。

林嘉南。

  高中教育应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哪里?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近年来,在惠州一中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校师生一直在不断探索和进取。“我的使命是要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而真实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惠州一中高中部历史教师林嘉南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她认为,历史教育不应是对过往事实的枯燥陈述,而是要成为激发学生思考、启迪智慧、培养品格的活教材。她将近现代的工业化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四个自信”,达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而这种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会内化为学习动力,激励他们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

王国耀。

  惠州一中政治教师王国耀以其深厚的政治智慧和广博的文化涵养,引领学生探索知识。他用笔尖勾勒时代轮廓,以胸怀天下的情怀和弘道追求,启迪思想,培育英才。他的话语里藏着智慧的火花,他的课堂是知识的海洋,更是人格的锻炉。在教书与育人之间,他筑起了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传递文明火炬。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成为先贤志士的理想和抱负。今天,惠州一中正带领全体教师尊崇教育家精神,端正教育的价值取向,激活教育传道尚美、成风化人的内在动力,以实现这一弘道追求的薪火相传,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邬玉婷

  图片 惠州一中提供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