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南昆起鲲鹏,绿水青山开龙门。
龙门,北回归线一绿洲,珠三角中一瑰宝。南昆山势起粤中,七星岗接踵羊城。农民画乡,瑶歌悠扬唱晚;深林荫下,温泉氤氲洗瘴。廖太尉留声,西林乡土犹热;刘道台革弊,南粤新学尚炽。叶帅南庐,一派江波荡漾;红军义师,百年火种绵长。
龙门,四面形胜,好山好水,堪称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明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为我们打开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大门。“问·策龙门”,我们陶醉龙门山水优美,惊叹龙门资源丰富,热切盼望龙门能当好践行“两山理论”的先锋和标兵,闯出“大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阔步走在全省山区县域发展前列,让“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照亮现实。
(一)
事物质变,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龙门,你当走出“小农门”,奋力一搏,跃过“小我的龙门”。
勘察地理,龙门处于增江的“龙口”,原为广州增城的“上龙门”,故而得名。山水龙门深受传统农耕文化滋养,也为大山阻隔,发展相对滞后。
今天,龙门迫切需要打开山门、敞开心门,来一个“鱼跃龙门”,实现质变式飞跃,当好新时代践行“两山理论”的先锋,让好山好水好空气变成真正的好生活好幸福。
如果把龙门比作庄子《逍遥游》里的北冥之“鲲”,那么只有从潜生于水的鲲,进化为“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直冲云霄,才能跃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鱼跃龙门,由鲲化鹏,跃入新境界,恰逢其时: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龙门坐享珠三角核心区和生态发展区的双重红利,在全省山区县中地理位置较优越,其潜力股看涨;
——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途经设站龙门的广河高铁列入规划,龙门交通的“山门”越开越大,其临近广深佛莞等大城市,坐拥数千万量级的城市消费群体,潜在优势行将爆发;
——好山好水好空气,龙门生态环境傲视珠三角。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层级早已过了“温饱线”,正从“生活好”向“生命美”跃升,愈加向往好生态,龙门优质生态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大山经济”大有可为。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时至势兴,必当“搏而跃之,激而行之”,方能翱翔九天。今日龙门,当乘势一跃,化鲲为鹏,腾跃突围!
(二)
龙门,你当解决“成长烦恼”,勇敢一搏,跃出“大山的龙门”。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大山,养育了龙门人,也造就了龙门人“仁者好静”性格。优秀一面,性格稳重,心宽德厚,不役于物,不伤于物;局限一面,格局狭促,固步自封,小农意识,自我满足。历史的“性格局限”反映到现实里,作用到发展上,比较到一流中,“烦恼”就暴露了:
——“斧头仔一响,好过当县长。”八山一水一分田,面朝大山背靠天。多年的靠山吃山、自给自足,干部“本领恐慌”,思路思维不太活;群众“小有即乐”,闯劲拼劲不够足。
——“绿水青山靓汤,除泡温泉无他。”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是王牌却没打出“王炸”。南昆山名不副实,温泉开发粗放,特色产业低端发展,农林种养难成规模,农民画价值不明显。
——“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山好水好无聊。”重山围困之下,更有环境“围城”:“十八线”山区小县城,内部交通不畅,基础设施落后,生活配套不足,城市治理“过小家”,招商引才“磁场弱”,发展难以大突破。
在以工业比高下的时代,“工业产值考核”一直是龙门之痛,令其暗自神伤。
今天,一场“变革”已到来!惠州对县(区)实施“差异化考核”新政,极大释放县(区)“自选赛道”自主性,极大释放龙门的发展活力、动力,令其枷锁解除,昂首挺胸。
争当践行“两山理论”先锋,闯出山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龙门走到了发展转型、质变腾飞的路口。
破除“等靠要”的路径依赖,破却“散乱小”的产业尴尬,破壁“十八线”的环境“围城”,龙门在突围、在跃起。今日龙门,正重整山水,聚焦新路,风鹏正举!
(三)
龙门,你当冲破“文化封闭”,大胆一搏,跃出“思想的龙门”。
秉承千年广府文化基因,龙门人斗天辟地、昌明文化,在磅礴万山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龙门人靠山吃山,也爱山敬山。龙门为山千万,如楼台屏障,森列无际,气势磅礴。龙门人以山为自豪,由此产生本土特有的文化基因。如今,山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龙门人爱山敬山的传统,升华为生态文明思想,必定激励龙门人更加勤奋地书写“大山经济”新篇章。
“龙门古昔称名邑,士竞诗书俗敦质。”龙门自古风俗尚俭,民心尚朴,士气尚醇,形成了“樵者樵,渔者渔,绿蓑青笠依然绣错山川;织者织,耕者耕,风雨斜阳具见太平风景”的农耕盛况。龙门农民画、“诚信守法先进户”活动、全国文明城市(县城)、龙门创新推行“两规三联一法”乡村治理模式……崇文厚德的民风,让龙门发展“好风凭借力”。
历史上,龙门人也不乏闯劲干劲。新中国成立初期万人半年修成龙平渠,润泽至今;改革开放初期兴办“小四园”(小果园、小竹园、小杉园、小茶园),成就龙门经验;1984年首创欠发达地区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人才先例,一举揽得24名英才……
“秋风渐近题名处,努力前途快着鞭。”只有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冲破山区思想“藩篱”,才能走出山区发展新路子。今日龙门,当解放思想,昂扬斗志,大鹏展翅!
(四)
龙门,你当打破“陈规俗套”,全力一搏,跃出“模式的龙门”。
鱼跃龙门,化为大鹏,不仅是形态上的变化,更是本质上的升华。
龙门要真正走上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摆脱旧的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的框架套路,必须在精品农业、文旅、生命健康等新产业、新业态上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
经济全球化,发展以“长板”论英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过,人不可能完美,要坚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他认为,通讯就是华为的长板,华为联合世界上其他公司,用其长板补己短板,这样做出来的就是一个高桶。
由是观之,龙门急需一场嬗变,在借力补齐短板的基础上,更要充分运用“长板理论”,将“大山经济”做到极致,在发展模式上来一场变革——
将生态产业作为“两山理论”的龙门实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好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举全县之力打造“大山经济”的特色长板。
将品牌带动作为“乡村振兴”的龙门探索。通过业态品牌建设,加大“愉悦龙门”品牌推广,走出一条全域旅游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将融合创新作为“文明城市”的龙门示范。把创新创造性思维融入共建共享,借力市场优化公共服务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尤为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生态”转化为“产业生态”,建设“旅游+康养+文化+乡村振兴”的生命健康产业综合体,构建“一个产业综合体带动一个片区发展”的新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和当地群众三方共赢。
化鲲为鹏,这是发展模式之变。今日龙门,当变革模式,坚硬翅膀,冲天而起!
(五)
龙门,你当摆脱“条条框框”,冲天一搏,跃出“机制的龙门”。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关键在人,在思路,在突破。
发展“大山经济”,龙门当走出一条“绿色路”。这条“绿色路”,要用“绿源”,造“绿意”,守“绿心”。
——“绿源”,就是要让绿色资源变财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制定实施产业负面清单制度,建立起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农业、工业、旅游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全融合的生态经济体系。当下,龙门需做好旅游两头加的文章,不仅强化“旅游+”意识,发挥旅游龙头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更要深化“+旅游”格局,实现各行业主动融合旅游,让全域旅游遍地开花。
——“绿意”,就是制造绿色创意。要敢于制度创新、平台创新,让龙门的生态资源由“廉价”变“高价”。譬如,可借鉴土地招拍挂制度,创立温泉资源“总量控制、有序供给、招标拍卖”制度,同时全球招商引进实力资本打造特色温泉小镇,实现“温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借鉴集团化开发模式,借助市场融资平台开发南昆山,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康养目的地。
——“绿心”,归根到底就是守住人心。不妨对照差异化高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创立“生态建设评价机制”,让生态发展打分作为部门与干部考核指标一部分;创立“农民旅游收入占比机制”,用景区农民旅游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作为考核指标一部分。
吐故纳新发宏愿,鱼跃龙门弄春潮。今日龙门,当改革清障,振翅高飞,一跃九天!
(六)
西林千重灵秀,南昆百里叠翠。
今日龙门,当用足“两源优势”——珠三角稀有生态资源和大湾区城市群高端客源,发力“三生事业”——致力于满足人类社会“向往生态优美、珍惜生命健康、追求生活幸福”的根本需求,正可谓开掘“两源活水”,成就“三生有幸”,创造美好明天:
——未来的龙门,生态优美,经济繁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先锋。这里不仅风光无限,山好水好空气好,并且发展更有质量和效益,不再一味被动“跟跑”,而是主动“领跑”生态功能区,用实践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
——未来的龙门,生命健康产业兴旺发达,特色旅游品牌闻名遐迩。依靠独特的自然禀赋,森林度假、农业观光、民俗体验、温泉康养、户外运动……各种全域旅游产品和生命健康项目应有尽有,龙门不仅是惠州的龙门,也是广东、中国的龙门,是世界的龙门;不仅是美丽龙门,也是康养龙门。
——未来的龙门,生活幸福,环境宜居,人人向往。这里不仅山川秀美、人居环境好,而且交通便捷、购物便利,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集中,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新高度,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高,“鱼跃龙门”化蛹成蝶,实现“愉悦龙门”的华丽转身。
“葱葱哉!郁郁哉!少年之气象!蓬蓬哉!勃勃哉!少年之前程!”这是清末龙门籍岭南教育家、实业家刘士骥曾经的热切呼唤,它同样是对今天和明天的龙门的美好希冀。
乘风跃起吧,龙门人!
迎风搏击吧,龙门人!
新时代厚爱奋斗者。历史必将记住这一代奋进腾跃的龙门人,记住一切热爱龙门、关心龙门、支持龙门,为龙门绿色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
我们坚信,在“两山理论”引领下,龙门必将闯出一条山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走在全省山区县域发展前列,成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绿色生态支撑,奏响“大山经济”最美的“龙门乐章”!
总统筹:蒋勤国 王昆发
统筹:李朝荣 曾兴华
采写:白璐 李向英 戴建
侯县军 刘建威 黄宇翔 冯丽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