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戴口罩1传16!戴好口罩及时就医,避免全家感染!

  不戴口罩1传16

  7月15日,江西南昌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22场新闻发布会表示:一阳性感染者戴某山目前已直接造成16名密接人员感染,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造成感染人数较多主要原因是出入各类场所不戴口罩。

  戴好口罩及时就医,避免全家感染!

  3月17日,“健康温州”公众号报道了一个“特别”的案例,浙江省温州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传染病学科带头人蒋贤高介绍,温州鹿城疫情病例1出现症状时,并不典型。发烧37.5℃左右,偶尔有咳嗽,有点乏力。该病例出现症状的时候,刚好在苍南疫情之后。当时,有报道快递传播疫情,她想到自己也拆过包裹,立马警惕起来。

  3月8日,该病例感觉不适,当晚她并没有回家吃饭,而是在自己店里吃了回家。除吃饭外,全程佩戴着口罩。丈夫和孩子则在长辈家吃饭。当她回到家已是晚上8、9点,睡觉时她也没有摘掉口罩,而且适当与丈夫和孩子保持距离。第二天,她又出现低烧,于是立即就医。

  “戴口罩而且及时就医,就是因为这两个动作,该病例的家人最终没有被传染。”蒋贤高说。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力强

  而防控新冠病毒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就是戴口罩

  关于科学佩戴口罩

  这些知识点请牢记

  口罩为什么能预防感染

  这里所说的口罩是医用外科口罩或者N95口罩等。

  下图告诉你戴口罩与不戴口罩的气流差别↓↓↓

  别看一个小小的口罩,却能起到大大的保护作用。口罩是由无纺布、熔喷布组成,这些特殊的材料不仅可以阻止外界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而且还可以避免自己打喷嚏、咳嗽、讲话时喷出的飞沫跑到空气中。

  口罩戴和不戴真是不一样

  有研究显示,只要双方都佩戴口罩且间隔1米以上,造成感染的几率几乎为0。

  新冠病毒携带者与没受感染人群交往中戴口罩与不戴口罩的传染率区别:

  上图表明,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如果都科学规范佩戴口罩,病毒传染率极低。戴口罩不仅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好处,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

  这几种做法会让口罩“失效”

  错误的戴口罩方式,非但起不到防护效果,还可能因此致病。下面5种做法会让口罩“失效”:

  1. 口罩拉到下巴处:口罩戴得久了,不少人习惯把口罩拉到下巴处,露出口鼻,特别是逛商场、就餐时。

  2. 没有完全贴合面部:口罩和脸之间留有缝隙,人在呼吸时,气流会流向缝隙。

  正确做法:戴口罩时按一按鼻子,贴合整个脸部。佩戴口罩必须遮住全部口鼻,金属条紧贴鼻梁,上端在眼眶下面,下端覆盖下颌。

  3. 摘口罩时碰到口罩外侧:我们通过口罩阻挡了飞沫,如果用手直接从外摘下,相当于打开了接触传播的通道。手可能会被口罩外侧污染,如果再忘记洗手,去摸鼻子揉眼睛,病毒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人体。

  正确摘口罩的方法:通过挂绳取下,摘完口罩要洗手,没有洗手条件时最好先不摘口罩。

  4. 口罩戴反了: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般有三层,外层阻水,中层阻隔微粒,内层吸湿。如果口罩戴反,阻水的外层朝内。呼出的水蒸气无法透过,戴一会儿口罩湿了,就丧失了阻挡作用。

  5. 口罩“超期服役”:“超期服役”将使口罩的防护效能大大降低。通常情况下,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

  记住一点:佩戴口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所以不要让口罩成摆设。

  疫情防控期间,出门不戴口罩,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防疫措施千万条,佩戴口罩第一条。即便如此,也会有部分人不配合的情况出现,那么,疫情防控期间,出门不戴口罩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答案是:需要!

  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小区大门等公共场所,拒不配合管理人员的劝导配戴口罩,首先承担民事责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其次承担行政责任。这是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行为,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最后,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引起新冠病毒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按《刑法》第三百三十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定罪处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编辑: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