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越来越多的地市正在通过设立“企业家日”,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以赴拼经济。
最新一个是东莞。11月1日,这个民营经济大市迎来了首个民营企业家日。
同日,深圳、中山也分别高规格举办“企业家日”活动,以城市名义致敬企业家群体。
再放眼全国,设立“企业家日”已渐成风潮:吉林以全省名义设立,经济大省江苏已有南通、无锡、苏州、常州、宿迁、盐城6个设区市设立,青岛、长沙、石家庄、厦门等重点城市也纷纷设立。
在这一新风向的背后,企业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作用,正越来越重要。
01
走足程序的官宣
纵观广东已经设立“企业家日”的地市,其诞生官宣并不是随随便便、一蹴而就。
最先“吃螃蟹”的是深圳。
2019年10月,经深圳市委市政府研究,市政府正式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深圳企业家日”的议案。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以全票通过这一议案,深圳由此率先成为全国法定设立“企业家日”的副省级城市。
随后跟进的是佛山。在2022年召开的佛山市人大会议上,13名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设立佛山企业家日的议案》。同年3月,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佛山市政府提出的有关议案,决定确立每年9月27日为“佛山市企业家日”“佛山市人才日”。
2022年3月13日,佛山市通过召开企业家大会将这一决定宣布,由此成为全省第一个设立“企业家日”“人才日”的地级市。
就在7个月后,同年10月13日,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山市政府的有关议案,决定每年11月1日为“中山企业家日”。当年11月1日,中山以高规格举行中山企业家日启动仪式暨企业家座谈会。
上述三市都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征,即以人大重大事项决定的形式确立“企业家日”,不仅走足动议-酝酿-确立的程序,还凸显庄重。
今年新设“民营企业家日”的东莞则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官宣”。今年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当年的工作安排中明确写入“设立‘东莞民营企业家日’,全流程培养百名领军型、千名成长型、万名创业型企业家”,也体现出十足的分量。
有意思的是,这些地市“企业家日”有的定在11月1日,有的定在9月27日,出于什么考虑?
实际上,这些时间颇为讲究。五年前的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而两年前的9月27日,恰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时间。
02
城市与企业家双向奔赴
对于这些设立“企业家日”的地市而言,以城市的名义致敬企业家,有着什么特殊用意?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地市曾作过详细解释。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曾在首届中山企业家日启动仪式上说,城市造就企业家,企业造就一座城。名城靠名企,什么样的城市成就什么样的企业。一座城市,形成发自内心尊重企业家、呵护企业家、全市上下干部群众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氛围,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对于设立“东莞民营企业家日”,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光滨在今年2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充分彰显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坚定民营企业家扎根东莞发展的信心,支持民营企业在东莞敢闯、敢干、敢投,让企业家精神在莞邑大地上绽放异彩,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潜藏其中的信号具有共通性:以最大诚意重商爱商扶商,进一步增加企业家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坚定企业家发展信心、释放企业家创新创造活力,激励他们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实现城市与企业家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对于深圳、佛山、东莞、中山这些最早经历改革开放带来市场化浪潮的城市而言,企业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体会更为深切;激发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自然有着更为紧迫的内在需求。
比如深圳,企业在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上创造了六个90%的奇迹: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在佛山,平均每天就有756个“老板”诞生。在最近发布的“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中,佛山共计17家企业上榜,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
与全国全省相比,东莞民营经济的占比则更为吃重:贡献了六成以上的GDP和工业增加值、七成以上的税收总额、八成以上的创新成果、九成以上的市场经营主体。
这些数据,也意味着上述地市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整体实力与发展活力。
03
优化营商环境的催化剂
通过设立“企业家日”,除了表明重视尊重企业家群体的态度外,有关地市也正在探索从多个维度赋能企业发展。
第一个维度,是将“企业家日”作为政企交流沟通的固定渠道和常态化机制,通过座谈、圆桌会等活动,实现政府主要领导与企业家代表面对面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共商地方未来发展。
从2019年开始,深圳企业家日便将“深圳企业家座谈会”作为一项固定活动安排,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各区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与企业家代表面对面交流,企业家在会上反映的意见建议被纳入市委市政府督办内容,确保政企沟通成果有效转化。
今年11月1日,深圳市市长覃伟中等与当地企业家代表座谈交流,有9位企业家代表发言,围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人才政策、要素保障等提出意见建议。
第二个维度,是在“企业家日”集中开展评优奖励,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比如今年中山在“企业家日”高规格举办企业家大会,表彰一批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企业,并首次颁发中山市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30强牌匾;东莞民营企业家日组委会则将选出20家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3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和30名优秀(青年)民营企业家,给予其“玉兰卡”相关待遇。东莞佛山还在“企业家日”前后发布企业百强榜单,都意在营造创先争优的氛围。
第三个维度,是借由“企业家日”进行培训交流,促进企业家群体整体能力素质提升。
今年的企业家日期间,深圳举行了“民营经济·鹏城论坛”论坛,邀请著名经济学家黄江南教授作《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主旨演讲,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作《科学发现与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创新实践》主题演讲。而在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代表也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话题进行互动交流;在今年佛山“企业家日”举行的第二期佛商论坛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和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也分别作专题报告,这些都有助于企业家及时掌握国家政策走向和最新科技前沿动态。
第四个维度,是在“企业家日”期间密集开展惠企政策宣介,推动政策利好直达企业。
这些宣介通常由职能部门组织开展,重点围绕减税降费、扶持补贴等惠企政策进行解读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市也会在这个特殊日子积极发声,呼吁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在去年佛山首个“企业家日”,当地召开了企业家日品质革命大会,号召企业持续推进制造业品质革命,坚持“品牌化”发展,由“埋头苦干”向“品牌带动”转变,这与佛山制造业处在转型升级重要关口的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
这些努力,无非是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背后所指的都是营商环境的建设。
在当下,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各地都在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营商环境的角力。设立“企业家日”,恰是一剂优化营商环境的催化剂。
南方+记者 吴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