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截至目前,地震共造成甘肃105人遇难,186人受伤;地震造成与积石山县相邻的青海省海东市三个县受灾,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13人遇难、182人受伤,20人失联。
据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新闻发布会消息,截至目前,已调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500余人、公安干警1500余人、部队官兵1000余人赶赴灾区。震中及周边地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不等不靠,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据了解,灾区属于海拔在17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根据积石山震区专题天气预报显示,积石山县海拔1735—4309米,县城海拔2300米左右;过去三年,12月下旬平均气温-7.6℃,最低气温可达-17.9℃,气温寒冷。中国气象局于19日6时30分进入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二级应急响应状态,甘肃、青海等省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状态。
低温天气给救援工作开展造成困难
19日10时,甘肃蓝天救援队救援中心副主任颜伟向南方+记者介绍,到目前为止,搜救已基本结束。遇难者遗体基本被清理出来,现场受伤搜救的人员该找的都找完了,救援队正在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部分救援人员正再次进行排查。
颜伟称,甘肃蓝天救援队19日0时30分出发,凌晨4时左右到达震中开展救援工作,共搜救出6名被困人员,其中一人送医后医治无效去世,其余5人正在医治当中。
颜伟称,当地天气比较寒冷,很多房子倒了以后,当地村民没有地方住,正等待帐篷安置,很多救援力量到达后能提供一些方便面等食物,暂时让受灾群众的温饱得到一些改善。目前当地气温在-14℃左右,不仅受灾群众感到冷,救援工作人员压力也比较大,天气寒冷,很多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据媒体报道,事发时正处夜间,震区内有群众衣着单薄到室外避险。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12月19日9时,负责此次地震社会应急救援协调工作的甘肃厚天灾害救援中心分队长汪多分析称,根据以往救援经验,汪多分析,此次救援最大的难度在于当地的低温天气,西北冬季温差大,目前最低温在零下十几℃,被困人员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加上地震发生在凌晨,很多人来不及躲避,一夜过去情况很难预料。”
对于救援人员来说,除了做好御寒工作,还需要加快救援速度。汪多说,地震普遍的黄金救援时间是72小时,但此次地震这个时间将会缩短。另外,积石山当地多土木砖混合木质结构的房屋,其房屋抗震性能较差,这也导致损失更严重。
何为失温?如何应对?
据健康中国此前报道,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描述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时的现象(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失温症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另外一个原因是处于任何一种抑制体内产热机制或增加失温速度的情况下。
失温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期。
第一期 轻度失温
体温降至32℃~35℃。在这一阶段,人体会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远端肢体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呼吸快而浅;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它是尝试使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隔热层。失温者可能感觉疲劳和腹部疼痛、视力困难,有反常的尿多。有时候失温者反而有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这是失温症将要发展到第二期的信号。一种测试病情向第二期发展程度的方法是病人能否使拇指和小指接触,这是肌肉停止工作的第一阶段。
第二期 中度失温
体温降至28℃~32℃。肌肉不协调更明显,人的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浅层皮肤血管继续收缩,以保持重要器官的温度。失温者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的颜色可能变蓝。出现反常脱衣现象,这是身体自身调节机制失衡,原来始终收缩的周围血管扩张,导致短暂“热起来”的错觉。
第三期 重度失温
体温降至28℃以下。肌肉颤抖通常已停止。说话困难,思维迟钝。暴露的皮肤变蓝、肌肉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不能行走,甚至昏迷。脉搏和呼吸显著减慢,可能发生心率过快或心房纤维性颤动,最终导致心肺衰竭。
如何应对失温?
遭遇失温时最关键的,首先是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其次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作不同处理。因为失温跟温度、湿度、风力都有关。所以应该尽快进入避风避雨场所,换上干燥衣物。有条件时保温转运至专业医疗救治场所。
失温是严重的急性伤害事件,死亡率高,所以预防很关键。不要长时间待在寒冷环境中,确保穿着足够保暖的衣物,被雨打湿衣物后,要尽快换下湿衣服。
南方+记者 徐勉 张笛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