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和美与共 电耀宜昌
——百家党媒看三峡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湖北
湖北宜昌,一座来电的城市。0.2%的国土面积,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拥有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大坝、全国最大的葛洲坝水电站、全省最大的清江隔河岩水电站,串起清洁能源走廊……
昭君镇蓄水景观。
近日,“和美与共 来电宜昌”百家党媒看三峡主题采访活动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惠州日报社采编人员与来自全国各地130多家地市党媒的300多名媒体人齐聚一堂,研讨媒体融合之道。
高岚瀑布。
活动中,各地媒体代表走进宜昌博物馆、湖北三峡实验室、三峡大坝、兴山昭君村、水上公路、朝天吼漂流基地等地调研采访,并体验宜昌文旅名片——长江夜航,了解宜昌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环保、文明创建等方面的情况,领略如诗如画峡江山水,感受宜昌发展活力。
破解“化工围江”保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盛夏的宜昌市长江大保护公园,草木葱茏,绿意盎然。
宜昌的昔日码头蝶变绿色长廊。
这是在废弃煤场的基础上建设的滨江生态公园,以原有的松树、古井、景亭为主要表达元素,结合旧址的“云松杉林”,布设了幽静梅园、松下听涛、古松卧石等景观。公园巧妙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设置“雨水花园”,内部建设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规矩广场,生动展现了宜昌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保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生动实践。
长江十年禁渔、两岸造林绿化、河湖湿地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的重大举措相继实施,“关、改、搬、转”134家沿江化工企业……记者了解到,为保护一江碧水东流,宜昌持续推进治岸治水治绿、化工向绿色转型,长江流域宜昌段重现“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景。
近年来,宜昌锚定“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进长江大保护,大力发展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3+2”主导产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23年,宜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6亿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2位,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城市第49位。
水上公路——兴山古昭公路,两岸青山如黛,桥下绿波横卧。
在湖北三峡实验室,各地媒体代表认真聆听宜昌现代化工产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情况介绍。该实验室以磷石膏的利用技术为突破口,通过固废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和化工废水处理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助推我国化工产业和长江沿线化工园区绿色、高效发展,保护长江生态,推动化工行业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战略实施。
据了解,围绕现代化工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湖北三峡实验室设置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硅系基础化学品、新能源关键材料、磷石膏综合利用、化工高效装备与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六大研究方向,服务湖北现代化工万亿产业集群发展。
带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夫河畔,古朴典雅的兴山高铁站静静矗立,不时有列车飞驰而过。环邑皆山的兴山县正敞开怀抱,拥抱八方来客……这是王昭君的故乡。
在昭君村,各地媒体代表拾级而上,参观王家老宅、古音堂、昭君纪念馆,在汉韵剧院观看昭君文化展演,感受昭君文化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兴山县以弘扬昭君文化为己任,不断加强昭君文化的研究、开发和推介,推动成立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和“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先后举办了重走昭君和亲路、昭君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昭君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葛洲坝船闸,乘客体验“水涨船高”。
宜昌古称夷陵,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平使者王昭君的故里,也是“中华诗祖”屈原的诞生地、楚文化发祥地,先后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三次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等国家级荣誉。
近年来,宜昌深入挖掘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文化等长江文化内涵,引领带动屈原、昭君等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标准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屈原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打造屈原文化研究院,致力于成为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成立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深入研究、弘扬和传播昭君文化……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历史的积淀与见证。各地媒体代表走进宜昌博物馆,一边聆听讲解,一边观摩陈列文物和文献资料,与历史隔空对话,领略宜昌峡江文化、巴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宜昌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自然、民俗、古建于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是市民和游客了解宜昌的重要窗口。
打造宜昌“夜经济”核心IP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开始兴建,1995年,三峡大坝坝区开始接待中外游客。坝区依托丰富的西陵峡谷自然景观与现代工程人文景观优势,向广大游览者全方位展示水利工程文化。各地媒体代表先后参观了三峡工程博物馆、截流纪念园,感受大国重器的雄伟壮阔,回顾民族百年梦想成真的光辉历程。
宜昌开发“两坝一峡”“长江夜游”经典旅游线路。
依托长江三峡之西陵峡、三峡大坝、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等自然人文景观,以“长江三峡”系列豪华游轮为载体,宜昌市属国有企业湖北三峡文旅集团开发运营经典旅游线路——“两坝一峡”“长江夜游”。
夜幕低垂,各地媒体代表登上“长江三峡10”游轮,顺江而下穿宜万铁路大桥后,折返逆江而上。甲板上,民俗歌舞表演引人入胜。北岸灯火辉煌,南山光影绰约,天然塔、万达广场、磨基山、镇江阁等渐次出镜,诗意古韵和时尚建筑浸入一江柔波。在过葛洲坝船闸时,各地媒体代表纷纷掏出手机打卡拍照,体验“水涨船高”的新奇感。
作为“长江夜游”旅游产品的运营方,湖北三峡文旅集团营销中心主任张茜介绍,“长江夜游”将城市景观、水电文化、三峡特色和夜间休闲深度融合,首创“乘游轮+观夜景+过船闸+灯光秀”模式,已成为宜昌“夜经济”的核心IP。
经过不断提档升级,“两坝一峡”“长江夜游”已经成为宜昌旅游的核心产品,更是宜昌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支撑。近年来,宜昌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明确提出将“两坝一峡”区域旅游一体化布局、一体化运营、一体化发展、一体化服务,逐步将“两坝一峡”打造成集观光、度假、康养、研学等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主题研讨
在数字化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活动期间开展了“AI赋能 融向未来”等主题研讨,围绕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国际传播和智能媒体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惠州日报社“在数字化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入选会议交流案例,惠州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刘智慧接受《三峡日报》采访时表示,惠州日报社积极拥抱新时代新技术,将数字化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一环,以虚拟主播“惠小祯”为突破口融入数字经济,并将数字赋能纳入5年发展规划,全力在数字化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刘智慧介绍,2023年1月20日,惠州日报社的数字虚拟主播“惠小祯”上线正式入职,上线当日全网的阅读量接近1100万。这是惠州日报社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拓展传媒产业空间的大胆探索。在AI加持下,“惠小祯”将“人工智能+内容生产”应用场景扩展到惠州日报社采编全流程之中,不仅提升了内容创作的智能化水平,也直接推动了报道形式的创新。惠州日报社通过“虚拟人+内容优势”抢先步入智媒时代快车道。以“惠小祯”为突破口,惠州日报社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为产业事业发展探索无限可能。
依托“惠小祯”IP,惠州日报社相继推出《小祯姑娘》《祯游记》《小祯知道》《小祯天气播报》《小祯读报》等全新栏目。虚拟主播出镜辣评热点新闻事件,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新闻评论节目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更多人关注。“惠小祯”不仅仅是虚拟主播,更是惠州倾力打造的一个文化IP。刘智慧说,我们将持续用好“惠小祯”IP,重点打造其“城市旅游文化推荐官”和“惠州美好生活体验官”的人物特性,赋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建设。
刘智慧表示,宜昌全力拥抱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我的宜昌”客户端建设让人印象深刻,新闻客户端实现向综合服务客户端转变,实现了运营媒体向运营城市的转变,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部分资料由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提供)
本版图片 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