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守护惠东“老平山味道”

原标题:

  惠东县推进“老平山味道”历史街区修复提升工程

  老街区焕新活力 “老味道”有新传承

  惠东平山自古就是粤东商贸重镇,“肇于隋唐,肆成于两宋,商荣于明清”。

  一点滋味在心头。味道是最长久的记忆。历经风雨的平山,几番起落,能够留下来的就是流淌在老街区烟火气中的老味道。而住在惠东平山这座老县城的人们,舌尖上的“老味道”就流淌在一碗碗平凡的肉丸汤粉里、穿梭在巷子里的钵仔粄中、萦绕在烧腊店里挂着的美味烧腊上……

  近年来,惠东县大力推进“老平山味道”历史街区修复提升工程,全力守护平山人“记忆中的味道”,该项工程也成为2022年惠东县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得以推进。如今,该项目正在如期推进,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共同守护着“老平山味道”。

  传承三代守护“老平山汤粉味”

  清晨,位于惠东平山解放北路平山老市场路边的一家汤粉店里,经过精心熬制的汤底在翻滚着,一股股清香弥漫在这间小小的汤粉店里,让人食指大动。这是一家开了60多年的老店,名叫“老市场矮仔汤粉”,是当地最早开设的一家汤粉店。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爷爷便开始卖汤粉。最开始是用竹担挑着大缸沿街卖,之后不久就在家里的一楼开了汤粉店。”今年36岁的史伟锦是这家汤粉店的“第三代”传人。中午11时许,正值午饭时间,店内不断显示美团接单信息,外卖小哥不时前来取餐,史伟锦忙得不亦乐乎。

  她边忙活边对记者说,现在很多老店干着干着,就面临下一代无人接手而转租给别人的情况,“我这一代还有两个姐妹接手,我们各自都开了汤粉店。”史伟锦说,最开始,她爷爷只卖肉丸汤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食客口味的变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增加了叉烧汤粉,如今花样就更多了,“现在牛腩、烧腊等种类的汤粉都有了”。

史伟锦在制作肉丸汤粉。

  汤粉是广东人最为普通的一种食品,在平山解放北路、城西路等老街区,汤粉店就有七八家。简单的汤水之间,既满足了食欲,更多的是对家乡、对记忆的一种眷恋和回味。

  对于史伟锦而言,汤粉承载着童年的回忆、家人的记忆、平山老城的历史。“我读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帮家人的忙,学做汤粉、饺子等食品,热腾腾的汤粉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得小时候街上人来人往,大家在买东西后都会习惯来吃一碗汤粉。”史伟锦将锅盖一掀,就有翻腾的蒸汽冒出来,随后将锅内的汤水倒入一旁配料齐全的汤粉碗中。

  “汤粉从一碗五角钱到现在十元、十五元等价位,能卖这么多年,有味道鲜美的原因,我们每天坚持用虾壳熬汤底,手工制作河粉,也有居民习惯了我们汤粉味道的原因。”史伟锦说。

  如今,“老平山味道”历史街区修复提升工程得以实施,像史伟锦一样坚守在汤水之间的手艺人,更有理由去坚持和保护属于平山人的“汤粉味”。

惠东平山解放南路的平山老市场。

  巷角钵仔粄传承童年老味道

  钵仔粄是一种用盛调料的小碗做成的小糕点,当地人称这种小碗叫钵仔;而用稻米磨浆后制成的糕当地人称为粄,钵仔粄因此得名。这种集合了稻米的清香和水果或者其他馅料味道的糕点,成就了口中的一抹爽滑。这种小糕点在南方的小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惠东平山人童年的老味道。

  中午时分,在解放北路已拆除的圆角楼的巷角处,冯学武的钵仔粄准时出摊。只见他熟练地从推车里拿出肉馅钵仔粄,一时吸引不少居民前来购买。

  冯学武是平山居民,其父辈在当地卖钵仔粄近40年,“会想到卖这个也是考虑到离家近和客流大”。30多岁的冯学武从记事起,这种爽滑清香的小糕点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然而,年少轻狂的他并不甘于在方寸的小房子里磨稻米、和馅料,于是,他成年之后便外出闯荡,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如今还是回到家里,传承了父亲的手艺。

  他说,如今父亲年事已高,积劳成疾,“回来照顾我爸,顺便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冯学武的钵仔粄用的米浆是他自己磨的米粉,做出来的成品口感嫩滑,很受当地学生的欢迎。上下学的高峰期,客似云来,一天可以卖出上千个钵仔粄,“寒暑假客流量更大,我们要准备六七千个。”不少熟客一买就买一桶的量,也有不少学生放学后来买,桌椅不够坐就在一旁的民房楼梯上坐着吃。

  实际上,在平山老街区,像冯学武这样的小吃摊贩众多,粽子、烧米、米花糖……各式各样的地道小吃应有尽有,演绎着一场舌尖上的美味。这些就是平山人记忆中的味道。

  据悉,为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平山街道去年就着手开展“老平山味道”历史街区修复提升工程。初步方案拟对平山街道老城区历史街区进行修复提升,包括对圆角楼、广和街、城西路(解放北路至城西市场,长约120米)等沿街建筑、道路、排水进行修复加固,恢复建筑原有风貌,升级灯光和招牌;对解放北路沿街建筑外立面、灯光、招牌进行改造。如今项目正在如期推进,让更多像冯学武一样的人,能一起努力守护那些珍贵的“记忆味道”。

  惠州日报记者蓝斐菲 蔡伟健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