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神奇的魔法师,魔法棒一挥,将它们从古窑址、古墓地、古村落等处抽离,然后集纳会合,赶赴一场陶瓷盛会。
“这里的每一件碗、碟、瓶、罐,都有它的历史和故事。”年过六旬的吴惠娇,看着眼前的“盆盆罐罐”,作为馆长,她对每件藏品都如数家珍。这家位于惠阳区南宝玉宝文化产业园的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于2020年底开馆,是惠州首家非国有博物馆,也是广东首家以“东江流域”命名并以古陶瓷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收藏先秦到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古陶瓷800多件,另有古陶瓷标本、青铜铁器、石器等上千件古董,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东江流域古陶瓷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馆内展示的各类陶瓷。
深入探寻东江流域陶瓷文化及人文历史信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泥火相拥转化的弦歌千年不断。分布在佛山、潮州、惠州等地的粤瓷,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有过重要作用。
陶瓷业在惠州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最早可以上溯到3000年前的东江流域缚娄古国时期。惠州海上贸易自唐代蓬勃发展,催生了以惠州东平窑和惠东白马窑为代表的惠州外销瓷器,成为古代惠州“海丝贸易”的重要证据。
东平窑遗址标本。
惠州市南宝玉宝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惠娇从1992年开始在惠州创业,在经营玉器的过程中,也注重陶瓷的收集保护、鉴赏收藏。她看待古陶瓷就像看待玉器一样:“每一件都是艺术品。”久而久之,她收藏了一大批古陶瓷。
2020年12月,在惠州市南宝玉宝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心筹备和努力下,经过惠州市、惠阳区两级文化文物部门的通力协作,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完成博物馆设立备案登记并正式开馆,成为惠州现有的按照国家法律规范设立的首家非国有博物馆。
马家窑彩陶几何纹双耳系扁圆腹罐。
“在工作生活中,我多次听到人大代表、群众关于在惠阳设立一个博物馆的呼声。”吴惠娇说,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收藏展示东江流域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古陶瓷以及东江出水和东江流域十大窑口遗址出土的千余件陶瓷标本、石器等,引入当地特色陶瓷文化旅游概念,让游客在了解到中国古陶瓷历史演变的同时,还可以深入探寻东江流域的陶瓷文化及人文历史信息。
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吴惠娇对每件藏品都如数家珍。
该馆的设立,标志着惠阳区文博事业正朝着专业化、规范化和普及化道路迈进,为广大文物爱好者、收藏者以及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交流学习平台,让文物活起来。自运营以来,该博物馆接待各组织团体及参观人员近1.5万人,其中不乏省内外文物专家、收藏家的身影。
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
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免门票常年对外开放
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是一个免门票的博物馆,常年对外开放。走进其中,人们能够近距离领略传承千年的古陶瓷魅力。
该博物馆收藏了几件较为罕见的夔纹陶文化类型的陶瓷。一件是战国陶瓮,高0.27米、口径0.225米,体形硕大,表面纹饰保存较好,清晰可辨,特别是加戳印纹极少见。常年研究陶瓷的南宝东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馆副馆长金汉泽介绍,方格纹地纹之上加戳印纹,是岭南地区受岭北封泥影响而产生的土著文化特征之一,具有东江流域特有的文化特征。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也馆藏一个战国陶瓮,就其胎、纹饰、加戳印几何纹饰与此瓮均属同一时期,可见这种陶瓷烧制技术在当时广泛使用。
镇馆之宝: 战国拍印方格纹地加戳印几何纹大敞口深鼓腹陶瓷
该博物馆展示的一件西汉陶瓮,浅黄色,高0.32米,口径0.235米,器型硕大,保存完好,表面原本施有原始青釉,现表面仍依稀可见部分青釉,胎体坚硬,器表通体印方格纹地加戳几何纹,平底,也是东江流域典型器型。
镇馆之宝: 西汉印格纹加戳几何纹大(十字纹)罐
而元代绿釉印塑莲瓣纹及堆塑珍珠链花卉纹盖罐,明代三彩堆雕缠枝花卉五系带盖大罐,前者用来存放逝者骨灰,后者用作收纳贵重物品,单从名字,都可以看出其工艺复杂程度,它们与战国、西汉陶瓮一起,被视为“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 元代绿釉印塑莲瓣纹及堆塑珍珠链花卉纹盖罐
在标本展览柜上,博罗梅花墩窑、惠州东平窑、惠东白马窑等东江流域十大窑口遗址出土的千余件陶瓷标本,生动鲜活再现了东江先民的创造与智慧结晶。从东平窑陶瓷标本,可以看到汝窑南传的痕迹;白马窑的碎瓷,隐约可以拼凑一个“海丝”胜景;博罗梅花墩窑的陶制工具、陶制动物、生活陶瓷三大系列,让人大开眼界,有陶黄牛、陶水牛、陶羊等,从雕塑造型的艺术史的角度看,这是十分值得珍视的考古发现。
镇馆之宝: 明代三彩堆雕缠枝花卉五系带盖大罐
总之,在这面积410平方米的展陈天地里,每一件陶瓷背后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密码,记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场兴衰,见证了东江流域城市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同时传承发展着东江流域的历史文化。
惠州市、惠阳区两级文化文物部门曾组织该馆参加省文物鉴定站举办的“陶瓷类文物鉴定培训班”,扩大对外交流。金汉泽说:“我们也期待政府加大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支持,不断提升惠州城市文化软实力。”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陈春惠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