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刘桓宏回乡种茶制茶,致力让更多人喝上惠州好茶

  原标题:

  “新茶人”书写“新茶经”

  90后刘桓宏回乡种茶制茶,致力让更多人喝上惠州好茶

  备货、直播、接待客商……连日来,博罗县泰美镇岚滋茶园的负责人刘桓宏忙个不停。

  在近日举行的2024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上,作为一名供应商,90后刘桓宏带着自家出产的红茶与绿茶产品,从种植、制作等方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游客娓娓道来。刘桓宏是一个入行仅8年的新茶人,从前期的品种选择,到中期的茶叶品类制作,到如今的品牌建设与推广,他都在用创新的方式书写新茶经,努力让更多人品尝到惠州好茶。

 90后“新茶人”刘桓宏用心做茶。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种植

  引种国家级名优品种,坚持有机生态种植

  尽管在拥有上千年茶叶种植历史的博罗出生和长大,刘桓宏却和很多闻着茶香长大的茶农有所不同,“入行之前,家里人甚至没有喝茶的习惯。”直到大二暑假赴清远英德的一次考察学习,刘桓宏才正式与茶叶结缘。

  2013年,刘桓宏的家人决定在象头山租地种植茶叶,于是到清远英德茶园“取经”。此后的寒暑假,他常与家人到英德、潮州、肇庆、江西、福建等地茶山走访,学习制茶。2016年大学毕业后,刘桓宏回到自家茶园,正式投入到茶叶种植与经营中。

  刘桓宏没有选择种植本土常见的山茶品种,而是在专家指导下,大胆引进了云南大叶种、国家级品种中叶种以及小叶种等优新品种。在种植上,他坚持原生态有机种植模式:一方面选用花生麸、蘑菇渣和羊粪等作为肥料,另一方面选择人工除草。“以茶园目前约300亩的种植面积来算,人工除草需30人搞一个月。”茶园工作人员李桂稳介绍,茶园一年大概需要除草四五次,人工成本达40余万元,“如果采用打药模式,3个人一周时间就能完成。”

  这份坚持背后,不仅出于“做精不做多”的种植理念,更源自他对种植环境的信心。岚滋茶园地处象头山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带森林覆盖率高,云雾缭绕的气候条件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茶园的气温比山外的茶园平均低10℃左右,因此茶叶上市时间比山外的茶园要晚一个月左右。”刘桓宏说,较低的气温让茶树有了积蓄养分的过程,让茶叶内含物更加丰富。目前,该茶园出产的茶叶售价稳定在每公斤600元左右。

  制茶

  专注有机红茶研发,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有了优质的食材,还需要搭配好的厨艺,制茶同样如此。

  刘桓宏在传统炒青绿茶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反馈与年轻茶客的口味偏好,根据国家级品种中叶种的特点,制作出了既不失本土特色、又具有花香味的清淡之茶。

  与此同时,他还跳出传统炒青绿茶的赛道,专注于红茶工艺研发。通过不断改良制作工艺,他研发出了具有气味清甜、唇齿留香特点的红茶产品,广受市场欢迎。在此过程中,他还积极参与惠州红茶、惠州炒青绿茶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为将来持续提升制作工艺提供了方向和抓手。

  “有了行业标准,以后惠州的红茶可以朝着花果香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的主导方向发展。”刘桓宏说,希望可以成为惠州有机红茶的领军者,让更多人尝到惠州的好茶。

  推广

  科技+文化助力茶叶品牌推广

  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茶园逐步形成了质与量都稳定的生产框架。“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让茶香飘进深巷。”刘桓宏说。

  过去数年间,刘桓宏与同事代表岚滋茶园在多个茶叶赛事中斩获奖项。其中,在惠州本地斗茶比赛中,该茶园的茶叶包揽了多项金奖,茶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得到专业品茶师的认可。他还为茶园申请了有机产品认证,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带动周边30多户茶农发展茶叶生产,入选省“一村一品”专业村镇重点项目。

  接下来,他计划通过科技与文化两大抓手,为茶叶生产与品牌推广找到新的突破口。作为一名新农人,在做好茶叶种植制作的同时,他还持续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态,并希望通过系列科技手段,助推茶叶的品质提升与品牌推广。

  “一杯清茶的味道,除了反映茶叶的品质与制茶的工艺,还承载着一方群众的口味偏好与乡愁。”刘桓宏说,以岚滋茶园所处的博罗为例,依傍着象头山与罗浮山两座名山,前者为茶园内的茶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后者则是博罗茶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未来,他将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品牌策划,通过添加具有博罗特色的记忆点,讲好博罗乃至惠州的茶叶故事,进而提高品牌的辨识度,让更多人都喝上惠州的好茶。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黄桃

编辑: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