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加大直播带货监管和处罚力度

  2023年4月26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年度报告(2022)》有关情况。

  2022年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商标、专利违法案件4.4万件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介绍,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加强知识产权的法治建设,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知识产权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分别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这四个方面:

  在科学立法方面,2022年,先后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种子法》《反垄断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发布施行《商标代理监督管理规定》,公布《关于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管辖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司法解释,知识产权保护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在严格执法方面,相关行政执法部门针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扎实开展“铁拳”“剑网”“龙腾”“春雷”“蓝网”等一系列专项行动。2022年,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商标、专利违法案件4.4万件,涉案金额16.2亿元,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在公正司法方面,2022年,公安机关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7万起,检察机关起诉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嫌疑人2.7万人,审判机关审结各类一审知识产权案件219.4万件,形成强大震慑。

  在全民守法方面,连续15年组织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将知识产权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八五”普法工作。这期间,各地、各部门开展数千场知识产权专题宣传,发布各类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和相关报告,信息报道数量和公众参与热情逐年上升,全方位营造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截至2022年底 国外在华有效注册商标203万件

  针对境外舆论称,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很多在华外商投资企业难以盈利、出现撤资等情况,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强调,该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

  甘霖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大力维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对在中国注册的企业一视同仁,以优质服务更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我国发布《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方案》,对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等作出统一规定。2021年,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在顶层设计上部署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今年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加大对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研发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我们还部署开展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对侵犯外资企业知识产权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有效维护外国权利人合法权益。

  中国政府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有效量达86.1万件,同比增长4.5%,其中涉及国外企业5.8万家,较上年增加0.2万家。国外在华有效注册商标203万件,同比增长5.9%。这些数字都是最好的说明和证据。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全球投资兴业的热土,202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1.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

  2022年全国海关共查扣进出口侵权嫌疑货物7700多万件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负责人邸连柱介绍了2022年海关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面采取的几项措施,他介绍,2022年全国海关共查扣进出口侵权嫌疑货物6万多批、7700多万件。同时也聚焦企业需求,鼓励引导企业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2022年全年,海关总署审核通过备案量首次突破2万件,同比增长21%。

  新形势下,海关始终保持打击侵权假冒的高压态势,多措并举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首先,海关持续开展专项行动,高效打击侵权假冒,连续6年开展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龙腾”行动,连续3年开展递寄渠道知识产权保护“蓝网”行动。

  其次,海关保护新业态发展,关注侵权假冒新态势。“随着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贸易的迅猛发展,我们关注到侵权假冒商品向新业态漂移愈发明显,为此我们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开展专项行动,治理、遏制侵权多发态势。”邸连柱指出,2022年,海关在跨境电商渠道查扣侵权货物2.1万批、402.3万件,查扣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侵权货物670批、2700多万件,有力促进了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科技赋能执法方面,海关加强科技装备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中的应用,全面推广移动端商标智能识别技术,以此来辅助一线的执法官员在线甄别侵权假冒商标,加快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状况的验核速度。

  同时,海关还优化服务举措,指导支持企业创新维权,发挥海关保护职能,建立更加便捷的关企联系机制,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提示,提高企业防范化解侵权风险能力,鼓励引导企业用好海关保护政策。

  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审结第一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超5000件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林广海表示,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尊重国际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平等保护中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公正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妥善处理与国际贸易有关的重大知识产权纠纷,对内外资企业、中外权利人一视同仁、平等保护。2022年,全国法院审结涉外知识产权一审案件近9000件,效果良好。

  二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2022年,人民法院不断完善竞争领域法律适用规则,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司法,维护市场竞争法治秩序。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反不正当竞争司法解释,研究起草新的反垄断民事司法解释,并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发布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典型案例各10件,这些典型案例发挥着规制市场竞争的“红绿灯”作用。

  三是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022年,人民法院审结第一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5000多件,依法惩处涉及侵犯中外权利人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犯罪,有力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依法保护了中外权利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彰显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对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是深化国际司法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多边、双边司法合作,促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经验交流。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参与撰写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写并出版的《专利案件管理国际指引》,有力促进国际社会更多知识、司法方案等传播交流。

  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大直播带货监管和处罚力度

  据甘霖介绍,近年来,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迅猛发展,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2022年“双11”期间,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至11月13日期间的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监测期内,共收集到“直播销售”负面信息50.9万条,占“吐槽类”信息总量的9.3%。其中,假冒伪劣、货不对版、优惠差异等是主要问题。

  通过监测数据还可以看到,以往电商促销活动中“规则难倒尾款人”“套路渐欲迷人眼”的乱象有所改善,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简化促销规则、提升消费体验的评价总体趋于正向,但问题依然存在。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从三个方面着力加强相关工作:

  一是明确和压实平台责任。引导商家和平台企业加强“自律”,强化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主动补齐在落实主体责任和对平台内经营者约束管控方面的短板,不断提升网购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是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针对直播带货这样的新模式、新业态,一方面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另一方面必须守住法律底线,确保在规范中发展。对管理不力、屡屡出现问题的平台,通过约谈、责令改正等方式督促其整改落实;对明显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主播和商家,依法严厉处罚,并根据侵权程度列入信用黑名单,增强监管实效性和震慑力。

  三是提升消费者防范意识。通过宣传引导,呼吁消费者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明晰权益边界,避免盲目冲动,做到科学消费、理性维权,更加成熟、自信、负责地参与网络促销。

  严打短视频、网络文学等领域侵权盗版行为 强化“剧本杀”等版权监管

  针对目前,文献数据库、短视频、网络文学等领域侵权问题,中宣部版权管理局负责人赵秀玲介绍,近年来,5G、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内容生产方式,极大丰富了作品的传播方式,也给版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赵秀玲表示,国家版权局高度关注网络版权问题,就网络新业态新领域版权治理主要采取了两方面措施:

  一方面,不断加大网络版权治理力度。国家版权局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连续18年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专项行动。去年开展的“剑网2022”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文献数据库、短视频和网络文学等重点领域的侵权盗版行为,强化数字藏品、“剧本杀”等网络新业态版权监管。各地查办侵犯网络著作权案件1180件,删除侵权盗版链接84万条,关闭侵权盗版网站(APP)1692个,处置侵权账号1.54万个。其中黑龙江查获哈尔滨“6·22”网络销售侵权盗版图书案、鸡西“5·05”网络销售侵权盗版图书案,涉案金额均超过1亿元;山西查获郝某某制售侵权盗版“剧本杀”案,通过这个案件也进一步理清了“剧本杀”版权保护的边界,为新业态侵权案件查办提供了良好探索。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版权领域的运用,提升新技术版权保护与服务能力。2021年9月,国家版权局会同中央网信办启动“区块链+版权”创新应用试点工作,确定了12个“区块链+版权”创新应用试点项目。同时,密切关注新技术发展,组织开展新技术在版权领域的应用课题研究,系统梳理新技术在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为版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赵秀玲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版权执法监管工作,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开展深入调研,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新技术在推进版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四部门将强化对院线电影盗录传播打击力度

  赵秀玲在会上透露,今年春节档院线电影上映以来,四部门联合部署23个重大院线电影盗录传播案件查办,删除侵权盗版链接3.6万余条,关闭非法网站(APP)114个。

  针对电影盗录传播的问题,赵秀玲表示,国家版权局高度重视院线电影版权保护工作,一方面重视法律制度完善,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打击各类影视侵权盗版,取得良好成效。

  赵秀玲介绍,四部门在今年1月就已经部署2023年的专项工作,重点是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预警保护。国家版权局已经发布4批共计32部院线电影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名单。各地版权执法部门对辖区主要网络服务商、电影院线发出版权预警提示,提前防范院线电影盗录传播行为。

  二是加强巡查监测。各地版权、电影主管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加大网络巡查力度,加强对辖区影院、点播影院、私人影吧的巡场管理和对网络服务商的版权监测力度,严防偷拍盗录行为,及时处理侵权线索,封堵删除侵权信息。

  同时,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强化电影监测和水印检测,对盗录影片快速溯源,现在已经实现互联网上所有春节档院线电影盗录源头追踪溯源全覆盖。

  三是查办大案要案。各地版权执法部门把查办案件作为专项行动重中之重,快速高效、依法查办院线电影盗录传播案件,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及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今年春节档院线电影上映以来,四部门联合部署23个重大院线电影盗录传播案件查办,删除侵权盗版链接3.6万余条,关闭非法网站(APP)114个。其中,浙江、辽宁、山东省执法部门破获的“1·25”盗录传播春节档院线电影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8名,查获盗版影视制品45万余部,及时遏制院线电影盗录传播风险,有力震慑了侵犯电影版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是开展宣传教育。各级版权、电影主管部门通过投放电子海报、开展版权保护宣讲、宣传典型案例等形式,推动全社会版权意识提升。在这方面,新闻媒体朋友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借此机会我也代表版权局对大家的支持配合表示感谢,也希望媒体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编辑: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