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计划年底前全面完成338个自然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改造

原标题:

推进农村污水治理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仲恺高新区计划年底前全面完成338个自然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改造

  仲秋时节,在仲恺高新区东升村黄屋小组一隅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清澈的鱼塘倒映着两旁古朴的村居,绿树随风摇曳,干净的农家小院里,各种蔬果飘香,花朵竞相绽放,小水沟里是涓涓的清流,一派自然闲适的绿美乡村景象……

  随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在仲恺高新区,类似的景象越来越多,一幅幅充满乡愁乡韵、乡土乡情的绿美画卷在这里一一展开。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绿美广东的重要任务强力推进,全区38个行政村共338个自然村,目前336个自然村已完成整治,其中229个自然村纳入污水厂处理、83个自然村纳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24个自然村资源化利用或自然消纳,农村污水治理率达99.4%。在此基础上,对全区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进行全面提质增效改造,共投入资金约3.3亿元用于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完善农村污水管网约417公里,治理工作得到有效保障并取得明显成效,获评2023年“广东省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

  今年内拟完成338个自然村提质增效工程

  在潼侨镇金星村白云前小组村口的三叉路旁,有一座五彩斑斓的建筑格外耀眼,“守护”着村里约100名村民的绿色家园。

  这是2018年12月建成、2024年经过升级改造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集中收集白云前村民小组的生活污水,收集户数约20户,服务人口约100人。

  “以前村里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里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村庄面貌也挺乱的。”潼侨镇金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温运红说,自从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后,村庄面貌随之得到很大改善,不少游客还慕名到此享受田园的休闲风光。

  记者看到,在现场氨氮比色卡的快检中,该设施出水口处随机取样的结果为0.2mg/L,远低于地表Ⅴ类水标准(2mg/L),显示处理后出水明显优于排放标准。

  金星村的变化,是仲恺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党工委坚持高位推进,强化保障,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内容,列入“百千万工程”重要任务,成立生态振兴工作专班。市生态环境局仲恺分局会同区城乡建设和综合执法局、区农村工作局等部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为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取得实效,仲恺高新区制定印发政策体系,坚持难事长做、好事实做、久久为功,专门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区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全面推进落实,以最高站位、最实措施,集中财力人力,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全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工作。

  “到今年底,我们将实现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做到‘应纳尽纳、应接尽接、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全面完成自然村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工作。”市生态环境局仲恺高新区分局副局长黄鸿君说,仲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将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工作列入环保“一号工程”,今年将完成全区338个自然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工程全覆盖,并实现农村污水治理率100%,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完成311个自然村,剩余27个自然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正在有序推进中,年底可如期完成。

  采取三种模式“一村一策”精准治理

  在仲恺陈江街道东升村黄屋小组,曾经有一个令全村憎恶的“臭水塘”,由于池底淤泥堆积,池水发黑,水质变差,一年四季臭气冲天,村民对改善池塘及周边环境的呼声很高。

  “这里地势较低,没法纳管。而如果建设一体化设施,花费又比较大。”黄鸿君说,鉴于上述情况,仲恺高新区坚持“因地制宜,节约集约,注重实效,分类施策”原则,对其按照资源化利用的方式进行治理。通过前期清淤,再通过附着大量微生物菌群的生物填料架,去除水中的氨氮、总磷等,使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分解,使池塘水质达到甚至优于地表Ⅴ类水标准。

  随着水质得到提升,“臭水塘”摇身一变成为“生态塘”。“如今,这里的水已完全可以用于道路扬尘洒水及景观绿植利用等,每天都有环卫洒水车到这里取水,每日取水约100立方米,按照之前取自来水每立方米4元计算,一年将节约14万元。”黄鸿君说。

  同时,仲恺通过组织第三方技术单位力量,对全区338个自然村的污水排放、管网现状、设施运行进行全面系统排查,形成“一村一图”。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原则,综合采取纳管进厂、一体化设施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三种模式,科学制定“一村一策”,精准系统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改造工作,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确保设计更加优化、更加切合实际。同时统一治理提质标准,从管网建设、验收到污水收集效果核查、运维管护,全流程规范,明确各级职责及标准,确保效果落地见效,切实做到生活污水应收尽收、有效处理。经过污水治理提质增效的自然村,环境面貌均焕然一新,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建管结合打造一批治理示范工程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分靠建,七分靠管。

  为了建立长效运维机制,仲恺坚持建管结合,按照排水规范,强化主支管建设标准。接户施工环节,本着“应收尽收、应接尽接”的原则,提高单村农户接户率,并把好材料关、施工关、验收关,确保施工环节质量。

  “治理完成后,我们聘请了第三方专业运维团队,对全区农污设施实行专业化运维管护,坚持巡、测、管一体化管护,做到设施一日一巡、出水一日一测、台账一日一记。”黄鸿君介绍,在治理完成后重点对接户率、管网建设质量进行效果核查,发现问题要求立行立改,确保整治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同时利用智慧运维小程序将巡测情况和数据实时上传,后台运维监督员及时督促整改,实现了设施正常运行率及出水达标率“双提升”。

  为进一步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有效带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仲恺高新区通过学习浙江农污治理先进经验做法,在原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功能单一性上进行再扩展提升,通过标准化、景点化、资源化改造,打造了一批集污水处理、环保宣传、乡村文化、生态景观、循环利用于一体的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工程,成为了当地“百千万工程”和美乡村的一处打卡点,努力践行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共同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认可。

  随着仲恺高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深入千家万户,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正逐渐形成,已完成整治的自然村基本实现了污水应收尽收、全面收治,极大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同时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带动了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农业采摘等产业的发展,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创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和美乡村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惠环宣

编辑:罗秋玲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