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共博罗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召开。受县委常委会委托,博罗县委书记谢远区向全会作题为《坚定保持“三个环境” 乘势而上提升博罗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县长邱志彪就经济工作作专题讲话。
报告指出,2021年,该县实现“十四五”强劲开局,现代魅力强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一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1.46亿元,同比净增12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12亿元,增长11.4%。
2022年,该县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保持“三个环境”(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其中,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9%,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争先进位。
博罗县域交通内联外通。这是惠博沿江大道。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高质量发展
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41.46亿元
发展是第一要务。2021年,在党的百年华诞,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凝聚起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扭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全力抓项目、强产业、促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博罗,发展新象迎面而来:在石湾镇,由世界500强企业深圳正威国际集团投资建设的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产业园一期高端铜加工项目投产;在园洲镇,欣旺达生产线高速运转,在2020年实现年产值破百亿的基础上,开足马力实现新发展;在泰美镇,总投资100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有序推进,2021年9月供港果蔬首次发车,中央厨房项目也取得新进展……在博罗这片投资热土,一宗宗好项目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项目涵盖高端智能设备、5G通信、精密制造、生命健康、电动车制造、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为产业园和地方经济的腾飞打造新引擎。
有了这些项目的支撑,该县“一带一圈一区”发展格局加快重塑,沿东江经济带“极核”作用逐步凸显,环罗浮山“三生”融合产业经济圈破题起步,博东乡村振兴区加快崛起。千亿级智能装备产业园“一园三区”建设强力推进,园内企业建设如火如荼,新材料、电动车及高新企业蓄势待发。产业转移工业园破茧成蝶,现代家居、小微特新企业云集。这预示着,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坚持产业强县,以项目为王,博罗县域经济有了质与量的提升。据统计,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1.46亿元,同比净增12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12亿元,增长11.4%;规上工业总产值1308.6亿元,增长24.8%;固定资产投资439.11亿元,增长34.5%;工业投资增速达56.7%。
位于园洲镇的欣旺达生产车间。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力争新引进投资百亿级大项目
今年,博罗县将延续发展的火热状态,坚定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锚定目标,强力推进差异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报告中提出,各级各部门将把4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作为抓工作的“红宝书”,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当前要努力实现一季度强劲开局。
聚焦实体经济发力,筑牢行稳致远的产业根基。把园区作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打造“定位清晰、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产业大平台。其中,加速推进千亿级智能装备产业园“一园三区”建设,争取早日纳入省级产业园平台;加快博罗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着力打造博东地区项目和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笃定心志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动车、生命健康等四大支柱产业,力争新引进投资百亿级的大项目,精准出击,大力引进一批投资10亿级的高附加值企业;全力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打造以大带小、以小育大的产业生态。强化创新驱动,全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支持科技型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力争达到440家。
同时,聚焦有效投资发力,积蓄乘势而上的强劲动能。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交通设施、产业平台、民生保障等事关博罗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上,实现政府投资效益最大化。保持发展的战略定力,科学精准推进社会投资,力争今年工业投资破200亿元,增速在40%以上。重点围绕四大支柱产业,突出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科技高度、能耗限度等标准,把好择商选资关;精准服务,力促签约项目早动工、动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纳统,实现企业投资早见效、见高效。
交通融湾
加快构建融深融湾半小时通勤圈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交通区位是关键之一。
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通车,位于麻陂镇的赣深高铁博罗北站正式迎客。赣深高铁在博罗境内长约49公里,沿线穿过罗阳、观音阁、杨侨、麻陂、石坝5个镇(街)。从博罗北站乘坐高铁出发,到深圳最短旅时仅需40分钟左右。另外,广汕高铁在博罗范围内的里程大约52公里,设博罗站和罗浮山站两个站。目前,广汕高铁正在加紧施工,预计2023年正式通车。由该县负责的广汕高铁博罗站及罗浮山站配套工程加紧推进中,预计2022年12月完工。
除了高铁的开通,县域交通的内联外通也让人振奋。2021年12月31日,博罗龙桥东江大桥改扩建工程二期通车。至此,龙桥东江大桥实现双幅全线贯通,不仅大大方便东江两岸的群众出行,还将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发展。2022年1月27日,博罗县城北环一路全线拉通,县城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与此同时,其他重点交通项目也建设正酣。其中,过江通道项目方面,博中东江大桥工程是县城内除了博罗大桥以外的又一过江通道,目前已完成投资超2亿元,预计2023年12月完工,建成后将极大促进江南片区的开发。
今年,该县还将主动对接市“丰”字交通主框架,积极推进“五路四桥三站”等联莞连穗、融通湾区的交通道路建设,继续推进沿江高速、滨江西路、阅江大道、博中东江大桥建设和石洲大桥、罗浮山东江大桥改造,加快构建融深融湾半小时通勤圈。以惠州港建设为契机,串联龙溪、园洲、石湾等东江岸线,有序推进江海联运。
博罗县社会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营商环境
在全市率先创建“无证明城市”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临时施工许可、容缺受理、信用快审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和项目落地效率明显提速;县政务服务大厅获得全省“区县级标杆大厅”荣誉称号……回望2021年,博罗县营商环境有口皆碑,“有事必应、无事不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博罗形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一项项荣誉和成绩就是证明。
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的营商环境。为此,博罗县将2022年定为“营商环境综合提升年”,聚焦服务企业发力,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福地。围绕“营商环境综合提升年”行动,该县致力打造“成本更低、办事更快、服务更优”的营商福地。坚持“数字赋能”,打破数据壁垒,推动各系统互联对接,实现办事指南“一点清”,全面梳理全县“免证办”事项清单,大力推广“交房即发证”。全力推进“三集中四到位”,有效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实现申办市场主体“秒批智办”“创业大礼包”免费送、水电气联办通办,全面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市率先创建“无证明城市”,完善注销退出制度。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创新拓展“惠企助企”服务举措,优化服务企业“直通车”平台,“一企一策”暖企稳企。强化监督管理,优化法治环境,从严查处各类干扰企业日常经营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积极营造企业敢于发声的良好氛围。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乙方思维”,努力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
泰美镇发展特色葡萄种植。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乡村振兴
将示范带打造成广东乡村振兴范例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农村的发展不可或缺。
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是关键。2021年,博罗县创新举措,重点打造“环罗浮山”“东江画廊”“百里茶香”三条示范带。目前,三条示范带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人居环境上,实现“美上加美”。来到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福田段,只见福明路外立面焕然一新,沿河栈道悄然亮相,柏油马路笔直延伸,村庄脱旧袍、换新颜……2021年,三条示范带累计完成沿线道路铺设沥青和绿化带建设32公里,改造村内巷道18公里,建成农污处理设施8个,铺设农污处理管网29公里,建成“四小园”790个,完成农房微改造1660栋。
“农业农村是博罗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报告中提出,今年,该县将聚焦乡村振兴发力,更大力度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产业优先,加速推进“环罗浮山”“东江画廊”“百里茶香”三条示范带建设,启动“东纵精神”“五谷丰登”两条示范带建设,努力将示范带打造成为“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广东乡村振兴范例。
深入实施“三品一标”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高端民宿扶持力度,培育做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三产融合”新业态,扎实推进柏塘镇三产融合示范镇创建。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美丽圩镇建设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全面加强乡村工匠、农村电商培训,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基地、顺南食品等联农带农项目,打造更多的镇级助农服务平台和集散中心,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全力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加快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三项改革”,加速推进“三变改革、五大合作”。强化与黔西南州兴仁市东西部协作,做到真帮、真扶、真见效。
民生福祉
更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以来,博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狠抓民生实事,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报告中指出,2021年是埋头苦干而收获幸福的一年。这一年,博罗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建成5所义务教育学校,新增10000多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97所应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学校100%提供课后服务,“双减”政策落地掷地有声。县人民医院新院、县中医医院新院竣工投用。医联体、医共体改革成效突出,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的比例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占比全市排名第一。另外,人大代表票决的县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困难群众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长者安养中心完成主体建设。
今年,秉承“万家忧乐到心头”的为民情怀,该县将继续聚焦民生福祉发力,更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居民更充分就业。深入落实教育“双减”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加强教联体建设,组建博罗中学教育集团,推动县城优质学校与乡镇薄弱学校帮扶联动,继续加大优质公办学位供给,持续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推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实现整体搬迁,办好用好县第二、第三人民医院,提升县疾控中心核心能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坚持问计于民、科学谋划,高质量办好今年县十件民生实事。以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引领,做好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文章。高标准开展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拓展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挖掘整理活化红色文化、东坡文化、缚娄文化、中医文化、非遗文化,让千年古城焕发新时代魅力。
同时,聚焦安全稳定发力,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博罗。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奋力书写忠诚干净担当有为新篇章。
数读博罗2021
●两年平均增速3个指标全市第一,6个全市第二
●全县GDP突破700亿元,达到741.46亿元,同比增长12.6%,绝对值增加122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12亿元,增长11.4%
●税收总收入107.93亿元,增长7.6%
●规上工业总产值1308.6亿元,增长24.8%
●固定资产投资439.11亿元,增长34.5%;工业投资增速高达56.7%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朱丽婷 贺小山 通讯员李文斯 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