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肘后备急方》撰于罗浮 著作启发后人获诺奖

  编者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其名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汉代陆贾《南越行记》“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罗浮山成为神仙福地、道教名山,则是在晋代之后。东晋年间,道教丹鼎派创始人之一、医药学家葛洪慕名移居而来,与其妻鲍姑在山中云深之处遍尝百草、施药于民,将生命之长春与道德之修炼、个人之延年益寿与社会之和谐安泰结合起来,将道教提升至一个更高境界。葛洪为何选择了罗浮山?葛洪为罗浮山乃至惠州带来了什么?请看此组报道。

  北京故宫博物院,元代画家王蒙平生杰构《葛稚川移居图》,展现东晋道教丹鼎派创始人之一、医药学家葛洪携子侄徙家罗浮山的情景:崇山叠嶂,植被丰茂,流泉回绕,山径曲折,葛洪行进在宁静幽深、远离尘世的山峦间。葛洪本想出世,却以入世之态泽被人间,开辟道教和医药新境界……这幅《葛稚川移居图》,让海内外观众记住了岭南惠州。

  1600年前的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入罗浮山修道,定居、建庵、炼丹,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等道教哲学理论和医学著作,将道教提升进入一个更高境界,也使得“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声名远播,逐渐形成“儒释道”鼎立局面。千年之后,葛洪留下的著作滋养、启迪后人智慧,助力屠呦呦发明“青蒿素”,夺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葛洪与罗浮山以及惠州中医药文化融为一体。

罗浮山葛洪博物馆内的“机器人葛洪”。

  一生两入罗浮山

  “罗浮汉佐命南岳,天下十山之一”。汉代司马迁妙笔一挥,将罗浮山提至海内名山之列。罗浮山素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又被道教尊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被佛教称为罗浮第一禅林。《后汉书·郡县志》记载:“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浮来傅之,故名罗浮。”

  罗浮山雾气缭绕,碧丛满眼,飞瀑鸣泉,游客络绎不绝。罗浮山上,道、释、儒三家长期繁衍共存,寺庙林立,史迹众多,从葛洪到黄野人,从苏东坡到徐霞客……众多方士名家“南睹罗浮春”,成就可圈可点的人文风景。

葛洪著作书影。

  罗浮山也有“神仙洞府”之美誉,自古以来是道术方士的栖息之地。正如《博罗县志》记载:“罗浮山为仙山,释道所聚,传说尤多。”罗浮山的传说层出不穷。秦代以来,罗浮山便有安期生、朱灵芝、葛玄等人先后造访,“浮山东来”“安期生罗浮成仙”等传说不断。当然,这一串名单中,最著名的无疑是葛洪。

  走进罗浮山,仿佛处处有葛洪的身影。冲虚观、洗药池、稚川丹灶、葛洪博物馆、葛洪衣冠冢……往事越千年,故人依旧深山中。

  据相关资料记载,葛洪是三国时期著名方士葛玄的侄孙,曾师从葛玄的高足郑隐学道炼丹,尤喜“神仙导养之法”,一生两次入罗浮山。第一次,在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好友嵇含获任广州刺史,邀葛洪出任参军。不料葛洪抵达广州后,嵇含在襄阳遇害。滞留在广州的葛洪带着对尘世的失望,转而热衷仙道,选择了有着浓厚仙道氛围的罗浮山栖隐学道,采药炼丹。在此期间,他与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成婚,两人结成“神仙眷侣”,精究医药,为百姓治病。鲍姑擅长灸法,葛洪撰写于此期间的重要医药著作《肘后备急方》收录了大量灸方,可谓葛氏夫妇的智慧结晶。之后,葛洪返回故里,时仕时隐。成帝咸和七年(公元332年),葛洪寻求丹砂举家南下,行至广州被刺史邓岳留下,遂隐居罗浮山,炼丹修道,著述不辍,直至终老山中。

罗浮山青蒿园。

  著作启发后人获诺奖

  作为大河文明与大海文明的交汇地,惠州自古便铸就开放包容、面向海外的万千气象,演绎着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在惠州居住、生活过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辰。而葛洪,无疑是这支队伍中的“大牌”之一。

  当代文化学者王鲁湘在为一书作序时称,“东晋年间,葛洪慕名移居而来,与其妻子鲍姑在此山中云深之处,遍尝百草,施药于民,活人无数,又研内外之丹,体抱朴归一之理,将生命之长春与道德之修炼,个人之延年益寿与社会之和谐安泰结合起来,对道教进行改革,使之进入一个更高境界。”寥寥数语,勾勒了葛洪在罗浮山的隐居时光以及文化意义。

  罗浮山与葛洪,不可分割地成为一个整体。多次游览罗浮山的王鲁湘认为,“葛洪和苏轼是惠州人文的两个源头”,葛洪的文化地位,可见一斑。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代寓惠的苏东坡的千古名句,首先是从罗浮山咏起,可见罗浮山名气之大。“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久已交前生。”苏东坡贬谪惠州期间,爱慕罗浮山和敬仰葛洪,在抵达惠州城之前,特地在博罗弃舟登罗浮入冲虚观拜谒葛洪像,一了夙愿,成就佳话。

  元代画家王蒙的杰作《葛稚川移居图》,更是成为传世名作,承载着葛洪的罗浮山时光,穿越后世。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及至当代,中医科学家屠呦呦与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她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得到启迪,研发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从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葛洪在罗浮山的隐居时光,可谓流芳千古,他千年前在罗浮山悟出的智慧,依旧造福人类。

葛洪传说列入省级非遗

  葛洪一生游历大山名川甚多,在全国多省留下遗迹,凡葛洪当年活动过的地方,几乎都有他的传说故事。罗浮山作为葛洪修炼与仙化之地,传说尤为丰富。

  长期以来,以罗浮山文化研究会为代表的组织或民间文化爱好者将这些故事进行收集、整理,结集出版,如《罗浮掌故》《罗浮山志图说》《罗浮山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罗浮山神话传说》《罗浮葛仙》等。

  葛洪传说是由葛洪在罗浮山修道炼丹、行医救人的历史事迹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葛洪传说起源于罗浮山,博罗是分布的核心区域,并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于岭南多地。

  “葛洪传说流传千余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流传范围广,可信性与传奇性交融,具有文学、历史与民俗价值和意义。”博罗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它不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了葛洪在道教、医学、化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而且为葛洪涉猎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且丰富的史料,是研究道教文化、民间传说形成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医中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2年5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惠州共有葛洪传说和苏东坡传说、狮舞(惠东盖子狮)、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惠州糯米酒酿造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罗浮山风湿膏药制作技艺)入列。

  葛洪传说主要内容

  壹 采药炼丹

  这类传说以葛洪钻研炼丹术为主要内容,塑造了一个潜心研究、专注炼丹的葛洪形象。

  ●石壁斑迹现手杖:传说葛洪炼丹灶西侧面积近15平方米的一池碧水,是葛洪、鲍姑夫妇洗药之处。洗药池畔青色石壁中,隐隐约约有一条宛若游龙的白色拐杖,随着天气的晴雨变化时隐时现。据说这白杖斑迹,乃葛洪之白藤手杖所化。

罗浮山稚川丹灶遗址。

  ●稚川炼丹:葛洪与妻子鲍姑移居罗浮山,用二十四条青石,按照道家阴阳八卦图形砌成炼丹灶。青石分别刻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符号,周围还有珍禽瑞兽和琪花瑶草,四角有云龙浮雕,顶端为铁拐李的葫芦之形。

  ●金丹不负道人心:葛洪百日斋戒,七七四十九日守炉炼丹,金丹在开炉之时遭到突如其来的破坏,葛洪又通过一百多天的木炭、药饵等采药准备,跋涉万里寻找真药,改炼金液,又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炼成九转金丹。

  贰 悬壶济世

  这类传说以葛洪施行医术、治病救人为主要内容,将葛洪形象仙化、神化,反映了当时民间对善良、正义、健康的崇尚与追求。

  ●活命水名扬岭南:东江流域暴发瘟疫,葛洪居所周边居住的村民前来请葛洪医治,葛洪夫妇、徒弟等全力救助,虽来求医者皆药到病除,但毕竟瘟疫流行,患者如云。关键时刻,葛洪将艰难炼成的金液全部倒入门前的那口井里,患者只要喝上一口井水,便可药到病除。

  (根据惠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资料整理) 

从“洞天药市”到生命健康产业

  终年云遮雾障、草木葳蕤的罗浮山,孕育了丰富的药物资源,成为岭南重要的天然中草药宝库。

  民谣云:“罗浮十八面,面面有珍宝;若然无菖蒲,也产黄连和甘草。”罗浮山常年生长着三千多种植物,其中如金耳环、石上天葵、罗汉果、鸡骨香、白半枫荷、七叶一枝花以及巴戟、黄精、灵芝、土人参等药用植物就有一千二百四十多种。

罗浮山风景区。

  早在一千六百年前,葛洪在《抱朴子·仙药》篇以及《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著作中记述罗浮山丰富的中草药,如《抱朴子》记载:“篱陌之间,顾盼皆药”,“草石所在皆有”,可见罗浮的中草药遍地皆是。

  正是葛洪等无数名家名医积淀的医学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罗浮山有了独特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基因和优势。

  到了宋代,罗浮山的药师们在冲虚观旁开辟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洞天药市”。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粤东有四市,一曰药市,在罗浮山冲虚观左,亦曰洞天药市。有捣药禽,其声叮当如铁杵臼相击。一名红翠,山中人视其飞集之所,知有灵药。罗浮故多灵药。”屈大均把罗浮药市与广州芳村花地卖素馨花的花市,合浦县廉州城西卖鱼桥畔的珍珠集市,以及东莞县寮步圩的沉香市集,相提并论,称之为南粤四市。

  相传,鼎盛时罗浮药市绵延数里,入市者盈万,岭南乃至东南亚的药商云集于此,往来不断。

  罗浮山药源丰富,因而有悠久的制药历史。当地的山民世代采掘中草药,流传了不少民间秘方自不必说,还留下了葛洪、武则天特使、陈济棠等制药用药的历史,近年,罗浮山下的长宁圩,兴建“广东省罗浮山制药厂”,利用当地药物资源,大量生产“风湿宁”“罗浮山风湿膏药”等药物;还搜集整理民间古秘方,恢复“罗浮山百草油”的生产。

  罗浮山风湿膏药制作技艺,以41味道地中草药,经提取、炼油、下丹、去火毒等工艺,制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黑膏药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所制成的外用贴剂疗效显著,安全简便,被誉为“风湿圣药”。

罗浮山百草油模型。

  罗浮山百草油处方来源于葛洪,处方和技艺由罗浮山道士代代相传至20世纪初期,因战乱流落民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赤脚医生叶国经等收集研制罗浮山百草油技艺并创办罗浮山制药厂,实现批量生产。2011年,廖志钟负责的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从古老的中医智慧,到今天现代医疗,生命健康产业成为产业新蓝海。立足罗浮山中医药基础,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惠州近年串联起中医诊疗、养生保健、医药研发、生产流通、药材种植等产业链条,实现中医药产业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特别是在医养结合、康养产业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优势,科学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通过人才、技术引导,打造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

  当前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惠州正抢抓健康中国、健康湾区建设机遇,以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万亿级健康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发展中医药等生命健康产业,加快健康惠州建设。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周楠 钟畅新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