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石坝丁塘村发展丝苗米产业,获评2022年省级业村

原标题:
石坝镇丁塘村发展丝苗米产业,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米袋子”鼓起“钱袋子”

  成片的稻田里,金黄的水稻在阳光下闪着耀眼光芒,微风轻拂泛起一波波金色稻浪,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曳;粮食加工厂内,新收成的稻谷在这里经过烘干、去壳、除杂、包装等程序后,变成一袋袋大米销往各地……

  金秋稻谷黄,粮稳天下安。近年来,博罗县石坝镇丁塘村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村企合作、联农带农发展丝苗米产业,种植面积最高达1600亩,产业产值847.2万元,成功获评2022年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擦亮乡村振兴新底色。

丁塘村金黄的稻田。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朱丽婷 通讯员朱国庆 摄

  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5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丁塘村栽培水稻历史悠久,拥有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和水土资源,其中可成片耕种的良田约1800亩,非常适合种植丝苗米。在此之前,由于村内的青壮年村民外出打工,部分农田处于撂荒状态。2018年,该村村集体收入仅4万元左右。

  2019年,丁塘村党总支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村里拥有大片优质良田的实际,联动本村村民成立的石坝镇明顺水稻专业合作社,由村委统一流转复垦撂荒地,同时宣传带动农户参与种植丝苗米,逐步形成“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用“米袋子”撑起“钱袋子”,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丁塘村的村集体收入突破25万元。

沉甸甸的稻穗。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朱丽婷 通讯员朱国庆 摄

  丁塘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新祥介绍,土地流转后,连片的土地有利于开展机械化种植,进一步提升水稻种植的产量。而村民每年不仅可获得相应的土地租金,还可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目前村内土地已流转了1200多亩,明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黄新祥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丁塘村将丝苗米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一大抓手,以获评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为突破点,通过构建“一村一品”系统性发展带动,形成乡村发展新动力、农民增收新机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切实推动产业兴旺发展。

优质丝苗米销往深圳、东莞等城市。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朱丽婷 通讯员朱国庆 摄

  合作社丝苗米年销售额近千万元

  在石坝镇张基粮食加工厂厂房里,大型烘干机正开足马力,来自丁塘村等乡村的大批优质水稻被运往此处加工。该粮食加工厂、明顺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镜明说,2022年,该合作社在石坝镇内流转承包了1379亩土地种植丝苗米,覆盖周边丁塘村、下坑村、罗洞村、蓝田村、秀埔村等多个村。

  丝苗米具有品质优、米饭香等特点,且在产量、适应性、抗病虫害方面也有优势,广受市场青睐。该合作社以“美香占2号”为主导品种,与丁塘村等各村合作,流转承包土地发展丝苗米产业,并将收成的稻谷加工销售,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丝苗米生产模式。该合作社已带动200多人种植就业,向合作农户统一发放优质种子并提供不同就业岗位,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做大做强丝苗米种植,全力延展丝苗米产业链,突出品牌化、规模化、企业化生产和运营,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作为丁塘村申报创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的实施主体,明顺水稻专业合作社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以绿色无公害农业为标准,去年以来已投入100多万元引进了农用植保无人机、烘干机等生产设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今,该合作社正着力打造“友益康”“惠益盛”两个丝苗米品牌,将石坝镇的优质丝苗米销往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每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

  接下来,石坝镇将进一步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用“工匠精神”打造“品质农业”,积极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全镇农业机械化水平,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响优质丝苗米品牌,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朱丽婷 通讯员朱国庆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