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500亩岩茶 博罗罗洞村走出特色茶产业发展之路

原标题:

石坝镇罗洞村引种500亩岩茶,走出特色茶产业发展之路
清香岩茶“唤醒”砂石荒山

  步入石坝镇罗洞村,率先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沟壑纵横的连片丹霞地貌。而在坚硬的砂石地上,一片片茶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清风拂过,阵阵茶香扑鼻而至。2020年以来,罗洞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接连引种了近500亩岩茶,在盘活闲置山地的同时,还为村子开拓了特色茶产业发展之路。

茶农采摘茶叶。

  岩山产岩茶,香气逼人滋味醇

  在罗洞村云霞谷生态农业基地茶园里,一排排岩茶树在山间错落有致地生长。茶农们腰挎竹篓穿梭在茶树中,手指翻飞间,一片片鲜嫩的茶芽被收入竹篓中。

  岩茶属乌龙茶,半发酵茶,兼具红茶和绿茶的优点,原产于武夷山,因生长在悬崖绝壁的丹霞地貌而得名,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

  “这里种植的品种就是从武夷山迁种过来的。”云霞谷生态农业基地负责人李水莲介绍,2020年以来,该基地经过地质分析与土壤检测,发现此处的丹霞地貌适合种植岩茶,进而在罗洞村流转了3000亩山地,开始迁种武夷山岩茶,其中包含肉桂、水仙、铁罗汉等国家级名优品种。

  李水莲坚持原生态种植理念,采用人工除草与施加有机肥的种植模式,以此保障茶叶的绿色健康品质。每年冬天是茶园一年一度的施肥季,李水莲在茶树冠幅旁进行人工开沟,将有机肥施加在小沟中,更利于茶树汲取养料。她每年坚持外出学习2至3次,不断提升种茶、制茶知识与技能。

  好山好水出好茶。得益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的气候条件,辅以悉心管理,这里产出的岩茶不仅香气逼人,同时芳香物质丰富,滋味醇厚,令李水莲增加了持续扩产的信心。近年来,该茶园以平均每年100亩的规模扩大种植,现有种植面积约500亩。“今年茶园的生茶产量预计可达1000公斤,市值100万元左右。”李水莲说,后续还要继续扩种,整个茶园预计能种约800亩。

  石头山变身岩茶园

  罗洞村周边独有的丹霞地貌,曾是当地村民心中美丽的“忧愁”。从空中俯瞰,罗洞村周边有上万亩丹霞地貌,由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筑而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奇特绚丽,如诗如画。错落起伏处,更蕴藏着大自然的艺术神韵。

  尽管岩石表面和缝隙中生长着各种植物,但此处的地势与地貌却让当地村民一度难觅适合种植的作物。岩茶的引种,才让这片“荒废”许久的石头山得以盘活。蓬勃发展的茶产业,除了促进当地村集体经济的增长,还为约20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

  “村民主要负责种植、除草、采摘等工作,一天工作8小时,工资150元左右。”李水莲说,接下来该基地将按照建设智慧生态茶园的目标继续扩大规模,建设占地约3200平方米的加工厂,引入现代化加工生产线,打造种、采、制、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同时与科研单位开展合作,通过土壤改良等形式,助推岩茶增产提质,进一步擦亮当地岩茶名片,吸引更多村民加入种植。

  罗洞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达明介绍,接下来该村将锚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目标全力打造岩茶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打造集生态旅游、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岩茶产业园,助推“百千万工程”在石坝落地见效。

  知多点

  全县种茶近5.3万亩

  博罗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约52859亩,年产量2504吨,产值约84401万元,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柏塘镇、湖镇镇、泰美镇、公庄镇等地,种植的品种有金牡丹、梅占、鸿雁等。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70多家。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朱丽婷 通讯员朱国庆 邓添发

编辑:洪东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