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报记者探访博罗麻陂镇与高校结对项目实施情况

原标题:

记者探访麻陂镇与高校结对项目实施情况
青春气息带来创新力量

  今年夏天,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基层一线,走进田间以实际行动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来自广东省的6所高校与麻陂镇结对了8个项目,包括关爱青少年、文化振兴、数字赋能等方面,日前,记者来到麻陂镇实地探访,感受青春的力量、乡村的希望。

青年大学生在教麻陂少年学编程。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通讯员麻陂宣 摄

  知识传播

  激发少年信息科技探索热情

  “动画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呀!”“网页颜色是这样调的!”在麻陂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暑期公益课堂为农村孩子带来了编程、机器人等特色课程,激发了他们探索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此次暑期公益课堂由“岭君星火”突击队主要负责,由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与智能教育学院的青年大学生负责授课。

  突击队队长李松柏说:“乡村孩子对编程、机器人等信息科技领域接触比较少。于是,我们根据自身专业,特别开设了这一特色课程。”记者留意到,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了解编程,青年大学生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了分组,每三人一组,每组一台手提电脑。在理论讲授完毕后,每组至少1名青年大学生进行编程的实践辅导。

  “很神奇!”小学生李诗涵第一次接触编程,一堂图形编程课给她带来了十足的新鲜感。“编程可以做动画、游戏和纯音乐的那个背景图。很有趣,我以后还想上这个课。”李诗涵说。

  除了给孩子们带来信息科技外,青年大学生还带领孩子们一起动手做科学小实验,探寻科学的奥妙。青年大学生还为孩子们带来了安全用电、暑期防溺水、防拐卖、禁毒宣传等安全知识,让孩子们在暑期也要筑牢安全防线。

  在另一场暑期公益课堂,南粤纵队突击队为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内容。这支突击队由广州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青年大学生组成,他们不仅为孩子辅导暑期作业,还为大家带来了趣味英语、奇妙汉字、奥妙数学等课程。

  探索科学、悦享运动、科普宣讲、趣味实验、安全应急、兴趣课堂……青年大学生突击队结合12355关爱青少年服务,运用自身所学和专长,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麻陂少年的暑期生活。

  文化振兴

  “网络+”语言讲好麻陂肉丸故事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百千万工程”的一项主要工作。在麻陂镇,风俗民情、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交融,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一直在持续。广东金融大学、广州理工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的4个结对项目专注于麻陂本土文化与非遗文化的挖掘、活化,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会跳舞的麻陂肉丸是美食,是乡愁,更是一种文化IP。麻陂肉丸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因选料和制作技艺独特,口感爽滑且肉质鲜美,远近闻名,其制作技艺还入选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数字引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将目光聚焦于这一非遗美食,与制作技艺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他们用青年大学生的青春视角,以“网络+”语言,讲述麻陂肉丸的故事,用数字的力量,把麻陂肉丸这一味地道美食传播得更远。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的实践团也将目光聚焦于麻陂肉丸。目前,麻陂镇正致力将麻陂肉丸打造成当地精致而极具代表性的旅游手信或者伴手礼。在这一过程中,手信的包装是一项重要内容。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的实践团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麻陂肉丸设计手信包装。

  在文化挖掘上,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数字引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到麻陂镇的乡村实地调研五眼桥的历史、到红女水库追寻“铁娘子”的故事、挖掘和感受“红女精神”,向外界展示麻陂镇在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成效、潜力。由广州理工学院青年大学生组成的突击队分别深入麻陂镇坳头垅村、洪湖村去挖掘、梳理村史,用文化凝聚精神力量。在洪湖村,有一种民俗文化活动——舞春牛,亦叫“舞黄牛”,是博罗客家地域以民间歌舞形式所编排而成的表演形式。早年,人们以这种文艺表演形式向青年农民普及关于每个时节的耕种知识。如今,舞春牛已经鲜有开展,如何将其传承发扬?青年大学生们拟将其重新搬上舞台,目前,舞春牛的剧本已经初步编好。

  文化,因延续而历久弥新;非遗,因传承而增添活力。青春的气息是文化接力的信号,更是文化相传的幸福写照。

  数字赋能

  研发积分制基层治理小程序

  “数字赋能”“网络强村”是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一个有力抓手。

  日前,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暑期实践团来到麻陂镇开展“网络强村”专项工作。其中,在麻陂镇开展自媒体培训,为镇村干部、村民等约70人授课。培训由网络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博士朱立芳主讲。朱立芳围绕抖音实操和运营,重点对新媒体运营、短视频拍摄技巧、内容选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典型事例展示,着力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最专业、最实用的相关技巧。同时,还计划通过创作微视频展示麻陂镇的特色风采,以“网络+”赋能乡村振兴。

  在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上,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数字引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也进行了尝试。在洪湖村、坳头垅村,该镇正在推行基层治理的积分制,让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有序。数字化能更好地助力积分制的实施,双方希望在积分制的数字化层面上取得更多系统性的推行与深入的开展,逐步总结出乡镇治理振兴向数字化方面延伸的更多经验。目前,积分制的基层治理小程序正在研发当中。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麻陂宣

编辑:洪东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