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肥牛叉烧月饼出炉,30多年历史的老饼家上新了!

  叉烧肉吃得多了,肥牛也吃过了,但肥牛叉烧月饼你吃过吗?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博罗县龙溪街道龙凤饼家进入月饼产销旺季,其中的新品肥牛叉烧月饼,成为老餮新客的抢手货,远销珠三角乃至上海。

  作为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饼家,位于龙溪街道埔心村的龙凤饼家承载着无数龙溪人的记忆与乡愁。他们在传承经典口味的同时,还通过不断创新,研发出新式月饼,成为龙溪街道的一张美食名片,不断续写乡愁滋味。

  近两年不断研发新品,肥牛叉烧、烧鸡月饼上新

  临近中秋,龙凤饼家总经理苏齐贵的电话忙个不停。“300盒肥牛叉烧月饼,明天发货,没问题。”放下电话,苏齐贵说这是上海的客户打电话来,要加订肥牛叉烧月饼。

工作人员展示龙凤饼家老字号月饼。

  得到市场的认可,苏齐贵很是高兴。他介绍说,肥牛叉烧月饼的创意,来自于老客户的提议。了解到客户的需求之后,他们开始研发这款产品。对于一个新产品来说,最难的是配方问题。“食材搭配不均匀,做出来的饼会塌陷,肉的肥瘦搭配也非常关键,肉太肥了腻,太瘦了就柴。”苏齐贵说,经过数十次调配,最后他们选用了肥肉均匀的进口肥牛以叉烧制作工艺制成肥牛叉烧肉,切粒加入其他馅料制成饼馅,成功打造出香酥可口、咸甜适中的肥牛叉烧月饼。一经上市,便受到老餮新客的喜爱,不仅在珠三角受到欢迎,还远销到上海。

色香味俱全的烧鸡月饼。

  作为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饼家,龙凤饼家近年来不断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聚焦年轻化消费趋势开发新产品。继去年成功研发出首款新颖月饼——烧鸡月饼,并取得市场口碑之后,今年再度上新肥牛叉烧月饼,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

  月饼旺季每天制作1000多个大团圆月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饮食口味也在发生变化,龙凤饼家在产品出新满足市场的同时,也通过手工制作保留传统月饼的经典口味。其中,名为大团圆月饼的大月饼就是他们经典的头牌产品。

  在中秋佳节前夕,龙凤饼家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车间内,十余名师傅正在制作当下销售最旺的大团圆月饼。在车间一边,一名师傅将浸泡在花生油里的咸鸭蛋黄捞出,送入烤箱内烘烤,另一旁则是月饼制作流水线:两名师傅将饼馅称重后压入大碗内,先在碗底铺一层,加入咸蛋黄后再铺一层,形成大碗型的大饼馅;随后,下一个环节的师傅则将饼馅包在饼皮内,饼皮均匀地包裹住满满的饼馅后,再放入饼模中进行压制,一个大团圆月饼就成型了。最后,这些月饼被送到烘烤房中进行下一步加工。“先在烤箱里烤十几分钟,取出后刷上一层蛋液再烤二十分钟左右,月饼就能出炉了。”龙凤饼家生产主管练党辉介绍,烘烤月饼要时刻盯着火候,烤得不够馅熟不透,烤得过火则会爆裂,表皮发黑,一枚卖相上佳、口味香醇的月饼,十分考验师傅的技艺。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月饼出炉时,浓郁的饼香瞬间弥漫整个车间,让人垂涎欲滴。

刚出炉的肥牛叉烧月饼非常诱人。

  作为中秋节的主打产品,龙凤饼家坚持全手工制作这款大团圆月饼,保留着手工制作的传统风味。“30多年来,我们都是这样制作这款月饼的,虽然有很多环节可以用机器替代,但是最好的风味还得是手工带来的。”练党辉介绍说,今年他们从农历七月初他们开始制作大团圆月饼,每天的生产量大约在1000枚,最高峰达到1200枚。满产时,车间的师傅有20多名。

  以舌尖上的美味助推乡村振兴

  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中秋的味道就是来自家乡的那口月饼。龙凤饼家的月饼留在游子的记忆中,也成为了龙溪美食文化的一张招牌。

  一枚小小的月饼,承载着师傅们精湛的制饼手艺。苏齐贵介绍说,龙凤饼家于1991年创办,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从家庭作坊发展成现在有着现代生产车间的厂家,依靠扎实的制饼工艺和选材的精良赢得市场口碑。厂里的十余名师傅,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艺人,在这里工作最久的已有20多年。苏齐贵说,制作月饼,除了制作手艺,选材也非常关键。拿五仁月饼来说,其中的五仁就来从全国范围来精选:新疆的瓜子仁、黑龙江的松子,增城的榄仁,河北的杏仁,还有本地的芝麻,原产地的果仁吃起来香气十足,为口感加分。

月饼制作生产车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的兴起,龙凤饼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们顺应市场需求,在保留传统的十余款经典月饼的同时,聚焦年轻化消费趋势,研发肥牛叉烧、烧鸡、鲜肉叉烧月饼等新品,逐渐将乡土元素与创意设计结合起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积极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当地居民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龙溪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惠报全媒体记者黄桃 通讯员龙溪宣

  图/视频:惠报全媒体记者钟畅新

编辑:洪东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