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驻泰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创新帮扶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村民“米袋”满“钱袋”鼓
低保家庭子女领到了专项帮扶补助金顺利进入大学校园;签订农产品采购帮扶协议,线上线下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继车村村、楼下村成功安装光伏光电桩后,光伏光电桩进一步扩大到新塘村、雷公村等地;盘沱村“虾稻共作”小龙虾经济效益喜人……
在博罗县泰美镇,驻泰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创新组团经费共筹、帮扶互助和消费帮扶模式,以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精彩篇章,助力泰美镇经济社会发展。
线上线下拓宽销路
惠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日前与车村村供销农场现场签订农产品采购帮扶协议,采购应季甜玉米、豆角、苦瓜等食材。采购协议的签订是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作为驻泰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员单位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出的有力举措。
“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的干部职工吃到地头新鲜安全的食材,另一方面通过采购帮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提高供销农场食材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多向得利。”市机关事务局驻泰美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陈秀峰说。
结对帮扶单位干部职工选购泰美镇车村村供销农场新鲜食材。
泰美镇位于象头山脚下,毗邻东江,作为三产融合示范镇,物产丰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针对泰美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工作队结合实际创新消费帮扶模式,创新推出特色消费帮扶方案,计划在各组团单位微信公众号开辟“乡村振兴消费帮扶”板块,将泰美的土特产品放在线上,干部职工线上扫码即可下单,工作队队员配送上门,从而达到联农带农、互利共赢的经济效果,该方案于近期挂网施行。接下来,该工作队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其他驻镇帮扶工作队的横向联系,通过开辟“乡村振兴消费帮扶”板块,连点成片、连片成网,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共筹经费专项帮扶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队从产业项目、资源链接、绿美乡村、扶贫助困等方面对泰美镇进行帮扶。
良田村一低保户子女今年高考考入韩山师范学院,一家人却为学费发愁。当获悉有驻镇帮镇扶村专项助学金时,他们喜笑颜开。“有了这笔每年5000元的专项帮扶补助金,我对顺利读完大学和走向社会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工作队创新工作经费共筹模式,从一千万元帮扶经费按0.5%政策比例提取办公经费,并从各组团单位办公经费中每年抽取5万元,八个组团单位共筹集40万元,以此作为专项助学金。凡是从义务教育阶段升入高中(含技职校)或经高考被高校录取的泰美镇原建档立卡户、低保户子女,就读期间每年给予3000~5000元不等的专项补贴。该项资金自2022年开始实施,已连续发放专项助学金34.8万余元,惠及全镇98名学生。
雷公村一村民突发脑梗,医治后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工作队了解情况后,为其送上5000元救助慰问金,力所能及进行帮扶。
合作共建助农增收
工作队不局限于划片包村帮扶,而是与其他包村队员合作共建,从而激发各队员和帮扶单位的帮扶活力。工作队主动与镇、村一起规划共建,继推动车村村、楼下村建成光伏充电桩后,今年该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到新塘村和雷公村,以分红补贴等形式助力当地村民增收。
此外,工作队还组织开展集体或结对入村调研走访,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推动跨村牵线。工作队了解到夏青村一合作社负责人韦金会有意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但困于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后,主动与附近新塘、岑坑等村对接,推动实现农业项目资源共享共建。盘沱村228亩清尚小龙虾、有机米—“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试验取得亩产1.8万元的可观经济效益,工作队在实际调研中注重引导,计划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的联农带农模式,扩大推广“虾稻共作”及楼下村淡澳小龙虾养殖等项目,进一步装满村民的“米袋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