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促进企业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日前,大亚湾开发区召开区委人才工作会议,会上表彰了一批为大亚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或突出贡献、在人才引进培育、发挥作用方面成效显著的企业,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简称“惠电公司”)荣获“大亚湾人才工作突出贡献企业”称号,是全区两家获此荣誉的企业之一。
获奖牌匾。
高分获评“人才工作突出贡献企业”奖
为引导企业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育环境,吸引并留住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才效能,2021年8月,大亚湾区人才办启动“人才突出贡献企业、人才突出成效企业”评选活动,共12家企业进入最终评选环节,其中不乏全球著名品牌合资企业、国内知名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分别来自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不同行业领域。
本次评选包括专家实地考察、路演展示、财税贡献核查等环节。惠电公司在人才工作成效、企业财税贡献、社会责任担当这三个方面获专家高度认可,并连续两年在大亚湾人才工作路演汇报中荣获第一名,最终,高分获评“人才工作突出贡献企业”奖,全区共两家获此荣誉。
人才是强企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作为国内大陆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天然气发电企业,惠电公司以“创行业标杆、建育才基地”为愿景,通过创新人才工作、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激发人力资源活力,实现了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面激发职工的潜能,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不断提升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
大亚湾人才工作路演汇报获第一名。
多措并举挖掘人才
队伍建设乘上“高速列车”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惠电公司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始终坚持把政治素养、能力素质、工作实绩等作为人才选拔的重点,注重在生产经营一线中识别和使用人才,着力打造“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全力盘活“队伍建设”这个大棋局。
为进一步拓宽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新通道,该公司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着力构建技术、技能、管理“三通道”人才选拔体系,动态精准配置人才资源,牵引员工立足岗位,创造价值;对生产骨干开展梯队人才建设,选拔后备人才重点培养;同时,以领军人才助推安全生产发展,创建罗国平劳模创新工作室、黄纪新工匠创新工作室,加强技能人才的培育和传承。目前,该公司中级职称以上人数占比61%,技师级以上人数占比54%,并拥有多名省市级及以上技术能手。
培养高精尖人才 引领科技创新创造
“我们有了自主燃烧调整技术,就再也不怕别人卡我们的脖子了!”长期以来,国外设备制造厂商牢牢掌控着燃气轮机关键核心技术,高昂的设备造价以及后期的维护费用,成为国内燃气发电行业的“拦路虎”。作为国内首个引进LNG项目的配套燃机电厂,为解决由于技术封锁带来一系列“卡脖子”问题,自一期机组投产伊始,惠电公司便成立了燃机工作小组,组织生产技术骨干逐步深入了解、掌握燃气轮机运维技术。
经过8年攻关,最终顺利完成燃气轮机检修后全负荷燃烧调整试验,并圆满解决了数起燃机氮氧化物排放偏高问题,基本实现燃烧调整自主化、本地化目标,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也使得惠电,率先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取得电厂自主燃烧调整实绩的燃气发电企业。
创新的载体是人才。近年来,惠电公司成立了专业技术委员会,以首席工程师、资深工程师为引领,引导各专业技术人员向研究型、专家型方向发展,实地解决了该公司生产难题,着力攻克重大技术难题,极大地促进专家发挥专业领头羊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此外,该公司还建设了广东省首家燃气轮机职业技能鉴定站、广东省首家电力行业燃机仿真培训基地,获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燃气轮机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高精尖人才培养创造良好平台。
多点发力,教育培训提升“硬核实力”
人才培养,提升“硬核实力”不是一蹴而就,该公司建立了40人的内训师团队,打造6名金牌讲师,编著出版业内知名培训教材,建立完善培训课程体系,并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知识授课、实操教学训练,开展以师带徒、师带师机制,充分发挥青年员工文化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将这些“潜力人才股”尽快培养成为技能岗位骨干,快速融入企业发展。
此外,惠电公司还先后为国内外30余家燃气发电企业开展生产培训,培养生产技术人才数千人,在各个项目生产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为集团公司及旗下多家企业输送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各企业技术专家和中高级管理人才。
技能竞赛是发掘人才的舞台。该公司组织员工参加广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两次获团体二等奖,2人获广东省技术能手。2021年,组队参加全国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荣获佳绩。多人次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惠州天然气发电公司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和上级单位人才工作部署要求,继续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凝聚强大攻坚合力,在聚焦人才机制创新、人才质量增效、科研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全新突破,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打造国际先进发电企业,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图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曹明宣 张红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