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沉浸式思政教育激活青春成长内生力
大亚湾第一中学探索“文化浸润+学科融合+生涯赋能”育人新范式
日前,在大亚湾第一中学校园展演中,学生自创情景剧《大英博物馆奇妙夜》亮相舞台。当流失文物化作“历史讲述者”,用跨时空对话诠释复兴历程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一创意既是艺术实践,也是该校“大思政”教育的缩影——通过社团活动和学科融合,让爱国情怀浸润校园日常。
近年来,大亚湾第一中学以红色文化长廊为阵地,以学科融合为抓手,通过社团活动形成教育闭环,以红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该校先后获评“广东省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和“惠州市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外校教师参观大亚湾第一中学党建文化长廊。
党建引领
从“红色阵地”到“学科融合”的立体化革新
在150米的党建文化长廊前,教师们手持“永远跟党走”手牌,学生们举着“我爱我的祖国”标语,正在参与主题学习活动。长廊以编年体形式展开,既以时间轴呈现国家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的历史脉络,又深度挖掘大亚湾本土红色资源,通过严尚民抗日救亡事迹等展项,再现当地人民的奋斗历程。
“我们设计了‘手牌+地标’的沉浸式学习模式。”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定期推出党史主题手牌,通过逛街、打卡“长廊地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互动感。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成立了“红色思政讲堂”党小组,以讲座的形式对全校学生进行授课。当前,“红色思政讲堂”一周开展一次,授课讲师通过“寓宣教于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物、惠州红色文化、抗美援朝等相关主题内容。
作为大亚湾开发区“红色校园”工程试点单位,大亚湾第一中学不仅常态化开展“红色影片”进课堂活动,还精选社会热点事件、现实典型案例融入教学,通过情境化教学设计将红色文化具象化为课堂实践;同时组织戏剧社等学生社团研读史料、创作剧本,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历史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认知,激发爱国情怀。
育人增效
从“红色引擎”到“家国担当”的内生动力激发
“地理课上,老师借助俄乌冲突案例解析两国地理特征,帮助我们系统掌握区域发展脉络与资源分布规律。”学生段淳萱说,这种案例教学既构建了完整的区域地理认知框架,更让她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实力是维护和平发展环境的坚实根基。
大亚湾第一中学推行的“现实案例与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显现三重效应:在深化知识点理解的同时,实现爱党爱国情怀培植与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的有机统一。教师华丽云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她所教班级中,一名原本成绩处于年级下游的学生,在参与学校红色文化活动后,不仅学业排名提升至中游,更在“给未来三年自己的一封信”活动中,将人生目标从“迷茫”明确为“报考军校,守护家国”。
对此,刚刚通过空军招飞定选的高三学生赖佳壕感触颇深。从高二确立“军人梦”目标以来,他把军旅梦转化为学习动能:“从前学习总带着迷茫,就像是在为他人完成任务。现在起早贪黑温习功课都有了方向——那身军装承载的是家国担当。”
据悉,大亚湾第一中学将红色文化融入职业规划课程体系,通过关联职业分类、社会变迁进程与国家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认知不同历史阶段使命对人才素养的要求,进而明晰个人成长方向与学习目标。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旭新 通讯员张璇 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