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城区三栋镇教育促进会向75名三栋学子颁发2022年高考、中考奖学金和特困生助学金,同时向24名中小学优秀教师颁发奖教金。该促进会成立13年来,累计筹措1900多万元善款助力三栋教育事业发展。
实际上,追溯百年可以发现,三栋人有兴学校、育人才、开民智、兴中华之传统,在惠州现代教育历史上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2013年,惠州市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共有202处历史建筑,三栋演达小学(鹿岗学校)和养志小学原教学楼双双入选,为惠城区唯一入选的两处教育建筑,这在惠州是罕见的。这两所仍在开办的百年小学,向世人生动展示着惠州百年教育的微缩画卷。
2013年,惠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公布,共有202处历史建筑,鹿岗学校原教学楼名列其中。
从鹿岗学校到演达小学
中式的砖瓦结构,门楼像骑楼,山墙有“培植资时雨,英雄起草茅”对联,整座建筑看起来端庄厚重,透露出一阵古朴风味,历久弥新。
这里是邓演达故里——三栋鹿颈村的演达小学,其创办者和首任校长,是邓演达的父亲邓镜人。
邓镜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于清光绪年间考上秀才,废科举后游历国外,回乡投身教育,先后在耕秀书院、崇雅书院任教职,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工作者。
邓镜人经历的,其实是100多年前教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1894年,亦即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丧权辱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纷纷把批判的目光投向教育。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开民智,以使中国图强自存,成了当时的社会共识。
1924年,邓镜人放下崇雅书院的教鞭,回到故乡鹿颈村兴办鹿岗学校。
早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邓镜人的父亲邓晓相在鹿颈村开设“鹿岗书室”,空出自己房子为教室,出钱聘请教师,招收本村儿童入学读书。年幼的邓演达也曾在该书室念书启蒙。
在父亲的感召下,邓演存、邓演达集资出力,父子三人将“鹿岗书室”扩建为“鹿岗学校”。邓镜人亲笔书写校名,并题门联“培植资时雨,英雄起草茅”,寄望用新学的时雨在平民草莽中培育时代的英雄。其时,邓演达已经是积极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时军校7名筹委之一,被孙中山委任为教练部副主任,兼任学生总队队长,即将成为“北伐骁将”和中国民主革命的急先锋。
邓镜人任鹿岗学校校长至年老,育人无数,卒于1936年。父子三人开办学校的善举,传为佳话。
鹿岗学校的出现,让鹿颈村邓、范两姓儿童就近读书,还使两大姓氏之间增强团结、和睦相处。鹿岗学校恩泽一代又一代的鹿颈人,附近乡村的学子负笈就读也不在少数,培养和造就数以千计的人才,有七十余人参加抗日游击队,编入常驻鹿颈的东江纵队第七支队沿江大队,其中邓治平任大队长,范岸香等多人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弦歌不断,薪火相传。1986年,国家委托省市政府启动四项工程,分别是在惠州西湖南苑公园竖立邓演达铜像、重修邓演达故居、修建三栋圩至邓演达故居公路、重修鹿岗学校并将其更名演达学校。
1991年秋季,在各方支持和努力下,筹资40多万元重建的演达学校落成,保留鹿岗学校原教学楼门楼原貌,拆除四合院旧址,增设中间连廊,新建二层教学楼,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题写“演达学校”校名。
在原教学楼门楼山墙上,邓镜人的对联“培植资时雨,英雄起草茅”依然镶嵌其间,熠熠生辉,犹如当年的有识之士的眼光,依然炳烛大地。新的门楼对联“镜人兴学惠桑梓,演达精神励后人”,木刻古香古色。
经过修整扩建更名后,演达学校继续培育新人。不管校舍如何变迁,鹿岗学校原教学楼一直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使用。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活泼的身影依旧穿行在鹿岗学校原教学楼门廊间,迷人的书香和悦耳的书声交融,若邓镜人能看到这故乡里的一道风景线,定会欣慰九泉。
历经岁月洗礼,养志小学原教学楼依然在使用。
养志小学得名于曾子
三栋坝山口村民为曾子后裔,该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被坝山口历代村民奉为圭臬,晴耕雨读的传统、家国情怀的信念在坝山口延绵不断。
清末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肇兴,惠州广大城乡公立、私立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战乱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后来社会较为安定,地方经济较为好转,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惠州各县城乡都不同程度地增办公、私立小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栋坝山口九龙窝人、知名乡绅曾培侯主持创立一所新式学校,他向三栋华侨发出倡议,筹集资金建设校舍。1929年,这所建筑风格中西结合的学校落成,命名为“养志学校”。
“养志”二字,出于曾子典故。《论语·曾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身养志,体现曾子对人性培养的严肃认真态度。曾培侯以“养志”命名学校,则体现创立人办学宗旨、远大抱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引起时人和后人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和重视。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道德式微已久,曾培侯与蔡振绅一样,有感于社会的现况,萌生了提倡中国固有伦理道德的想法。
在任养志学校校长期间,曾培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开展新式教育,普及现代科学,为这所学校的百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养志学校遂人才辈出,一大批知识分子、革命人士从学校得到启蒙。
养志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养志小学,校舍不断完善,在20世纪70年代还办过初中。除坝山口学子,附近麻溪、元岭等村的学子也前来就读。年逾七旬的曾观生,自小在养志小学读书,后到外地上高中。1971年高中毕业后,他返回养志小学教书。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一教就是八年。一代又一代的坝山口村民,像曾观生一样,命途中或多或少都与养志小学发生交集,祖孙三代、父子两代均在养志小学就读的,比比皆是。
2009年6月,在三栋镇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时,因办学规模小,养志小学“撤高留低”,更名为三栋镇中心小学养志教学点。随着惠州南部新城崛起以及三栋工业区的不断发展,当地人口迅速增长,教育的需求愈加凸显重要。2019年9月,经惠城区教育局批准,恢复完小养志小学。现如今,养志小学校园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善,有6个教学班,学生两百余人。
历经岁月洗礼,养志小学原教学楼依然在使用。它既是当地的历史地标,又是一代代学子内心的图腾。今天,人们站在养志小学原教学楼前,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穿越时空隧道,百年前的景况,依然可以想见。
文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图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